词条 | 春牛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牛节分类:【风俗文化】 春牛节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它的前身是立春节。南北各地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农历把立春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作为一年的开始之日,即岁首之日,还把它当作预测年成好坏的日子。过去就有“最好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牛耕田”的农谚。不仅表示人们的一种愿望,而且把农业生产上的主要耕力牛和决定一年丰歉的气候等,自然地同立春这个重要的节气联系起来了。由此,就有了春牛节的说法,并形成了许多风俗。最早的风俗是在立春这天,在城镇的广场上,塑一头泥牛,再塑一泥人称之为芒神,芒神手执鞭赶牛。用意在两个方面:一是送寒气,迎接温暖的春天到来;二是表示一年的农事开始,迎接春耕生产到来。 相传周代时,皇帝于此日亲帅三公九卿、诸候大夫到东郊迎春,祭帝祖和青帝句芒,以求丰收。到汉代天子东郊祭句芒时,还车骑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俏舞《云翘》之舞。那时各州各县的衙门前,也都陈列土牛、芒神及犁耙之类的农具模型,官员祭祷后挨序拿鞭三打土牛。围观群众争着把土牛身上打落的泥巴带回家,当作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兆头。这样,艺人每年逢此日,就用土塑成猫儿大小的牛,立在木板上,并涂上色彩,配上柳树、花鸟,摆在街头出卖给农民。农民多买回家放在桌子上当摆设或作礼物送人。这以后,又有了画的春牛图、剪纸的春牛图和木刻的春牛图了。接着,又产生了送春牛的风俗,即由人将印在红纸上的春牛图,送贴到每家每户门上,以贺年丰。同时,在皇历的开篇第一页春联栏上头,印着一幅春牛图。这种印有春牛图的皇历到明代嘉靖年间已十分流行了,并有了红绿套色的刻印皇历。 春牛的塑像,并不是每年都千篇一律,它反映出农时的早晚。如立春在头年十二月十五日前,芒神站牛前;若立春在正月十五日以后,则芒神站于牛后;介于两者之间的日子立春时,芒神与牛并立。古代看皇历,就是看春牛图来提醒和帮助掌握时节。同时,芒神在我国神话体系中,还被认为是掌管一年的值岁神。民间流传“牛儿芒儿,过年的小皇历,吃得香,嚼着脆”的童谣。 春牛芒神图的画法和着色都有严格规定。纪年干支单数为阳年的牛,口张开,尾缴左,反之口闭合,尾缴右。牛的颜色是纪年地支亥子年为黑色,寅卯年为青色,巳午年红色,申酉年白色,辰戌丑未黄色。芒神衣服和腰带颜色按立春日纪日地支而定,亥子日黄衣青腰带,寅卯日白衣红腰带,巳午日黑衣黄腰带,申酉红衣黑腰带,辰戌丑未青衣白腰带。芒神还分老少,按纪年地支寅申巳亥为老人像,子午卯酉为少壮像,辰戌丑未为童子像等。此外,春牛芒神图像的高矮大小也在尺寸上作了规定:牛高四尺代表四季;身长八尺象征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365天;芒神手提的鞭子长二十四寸,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各地农民按照上述标准绘成春牛图,并画上牧童、柳树、春燕、农具、家畜、瓜果、蔬菜和金钱元宝等,和行乐图、月份牌、故事画等图片一起,成了现代通行的年画前身。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所以广大农民都喜欢它。 春牛节的习俗,又因地域不同而异。过去家家户户用一张红纸帖子,写上“宜春”二字,叫“宜春帖”,贴在大门上;妇女剪彩或用丝扎成春燕,戴在头发上作装饰;有的地方还剪纸做窗花,名叫“春花”。北方等地,用秫秸彩纸扎成春牛,抬到田野,进行赶春牛,并一边赶打,一边唱道:“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所以,春牛节又俗称打春牛。 明清以来,春牛节这天,民间还盛行覃春、迎农祥、浴蚕时、喝青茶、吃青菜等习俗。也有不少地方,这天还全家食春饼,谓之“咬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