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秋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经典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亦称《春秋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记,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全书17000多字。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后世亦有以此一时期为“春秋时代”)。内容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史事,兼及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既记载了各国宫廷政事和统治阶级间的攻伐争霸,也记录了日食、地震、水、旱、霜、雪等自然现象。按年月顺序分条记事,多省略史实过程,不相联属。文辞简约,字数最多条文不过47字。相传富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为之作传的有《左传》、《公羊传》、《焚梁传》。宋胡安国有《春秋传》,通称《胡安传》。古代《春秋》经文和“三传”分,今分载在各传之前。 鲁国编年史。儒家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是后代编年史的滥觞。《春秋》内容十分概括,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春秋》文字简短,相传有褒贬之意,后世人称之为“春秋笔法”,将其看作一本微言大意的思想书,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作为史书,它虽然尚不能把事件演变过程和人物的活动情况充分反映,但在当时条件下实为一最合时代的形式。它严谨的书法,简炼的语言,为后代历史散文提供了可贵借鉴。古代史书又通称《春秋》。 ①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得名。该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春秋结束年代说法不一。现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前770)到周敬王44年(前476)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春秋时代。共295年。②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记事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242年。《春秋》记事极其简短,相传以用字寓褒贬,后世称“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著作现存《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或“三传”。古代《春秋》经文与“三传”独立成书,现经文按年分列各传之前,经传合为一书。参见《左传》、《公羊传》、《谷梁传》。③指年龄。屈原《楚辞?九辩》:“春秋淖淖而日高兮。” 书名。本为周代史书之通称。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书,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一部《春秋》后,遂为鲁国国史之专名。全书12篇,1.7万字,每字又含褒贬之意。因被儒家奉为经典,又称《春秋经》。后世学者多有引申、解释,解《春秋经》者,称为“传”。至汉代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晋代杜预以传附经,合为一书,遂成今日所见之形式。现通行版本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氏集解》。现存最早版本为《唐石经》。 本书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载242年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记事侧重评断,以周礼作为评鉴史事的标准,通过“礼”与“非礼”的道德训诫,规范统治者各自的行为,遏制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君不君、臣不臣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断代史,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先例。按照年月次序记事,不仅能系统保存大量古代史料,使后人有所取材,而且还能表现史实发展的时间关系。历史就是时间的科学,这种体例的史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前481),尤为中国史学的光荣。此外,于记事中寓褒贬的书法,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具有发端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少卿书》中,给予本书的高度评价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儒家重要?典之一,先秦??的一部?年史。杜盍《春秋左?序》曰:“《春秋》者,?史?之名也。?事者,以事劳日,以日劳月,以月劳?,以?劳年,所以硷哞近、别同?也。故史之所?,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改邋佩以?所?之名也。”意洲佩“春秋”以代四?。 《春秋》曾?孔子所修?。《孟子?滕文公》?孟子答公都子曰: “世衰道微,邪真暴行有(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作《春秋》。” 《史??太史公自序》引?遂曰:“孔子之?,上?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重空文以?顿柳,?一王之法。”《史??太史公自序》曰:“周道衰?,孔子?司寇;衷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天下?表,偃天子,退衷侯,?大夫,以哌王事而已矣。子曰: ‘我欲蒌之空言,不如?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春秋》?事起於?脎公元年,止於?哀公十四年(前772―前481),?共?述了242年的史?,腠名????年史,但反映出春秋?代各?的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史?。 《春秋》?文有今古文之分,《春秋左氏?》?古文,《春秋公羊?》和《春秋焚梁?》?今文。 历史时代名,处于西周之后战国之前。春秋名称由鲁史《春秋》而来,《春秋》一书所记史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现在习惯上所说的春秋时期的起讫年代(前770―前476年),同《春秋》一书所记年代大致相同。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西周时代的分封制有密切关系,是分封制的继续及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分封制度下,按照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的原则,被分封的诸侯国有三个层次: 一是姬姓诸侯国,约有50多个; 二是姬姓之外与周王室有亲戚关系的诸侯国; 三是归服于周的异姓诸侯国。春秋初年,见于记载的诸侯国有100多个,加上分封以外的戎狄蛮夷诸小国,共约200余国 (详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卷4、卷5)。春秋时期,这些国家的内政外交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其中十数个大国更对政局影响举足轻重。东周王朝虽仍有天下 “共主” 的招牌,但已无力 “授民授疆土” 而分封新诸侯,其实力降至中等诸侯以下,天子称号名存实亡。春秋时期每一个诸侯国虽各自为政,但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各国间又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可划分出这样几个政治区域: 一是周、郑、宋、卫区,此区域地处黄河中游,保存了较多的传统政治,虽屡遭其他区域政治的冲击和影响,却仍能维持其守旧的格局; 二是秦、晋区,地处黄河上游,发展潜力深厚;三是齐、鲁、燕区,地处黄河下游,政治偏于保守,唯齐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为其政治注入了活力; 四是楚、蜀、吴、越区,地处长江流域,除楚外,这个地区的发展都比较晚。楚和吴、越以其雄厚实力先后与中原诸国抗衡。一般来说,各区域内的诸侯国之间交往较多,而对区域外诸国,则多进行排斥。区域政治是春秋政治发展的一大特征。在春秋政治舞台上,大国争霸频仍,据 《春秋》记载,242年间列国之间的战争共483次,朝聘会盟450次。春秋初年,郑国伐卫、侵周、败燕、攻宋、灭许、大败北戎,几成霸主。鲁国亦曾多次击败宋、齐、卫、燕等,也有称霸之势。然而真正可以称为霸主的当首推齐桓公。其后,相继建成霸业的有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这便是后人所说的 “春秋五霸”。通过争霸战争,至春秋战国之际,大国仅存七八个,终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史记?太史公自序》),从而为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春秋时期各项制度,如宗法、礼仪、军政、刑法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均与政治上的权力下移现象有关。随着分封制的深入发展,诸侯之下的卿大夫阶层不可避免地膨胀起来,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相继出现,他们或为国君的子弟后裔,称为公族,或为异姓与国君的世卿世官,称为卿族。这些卿大夫往往“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 《国语?晋语》),操持国柄,“政在家门”( 《左传》昭公三年),甚至敢于“弑君”、“出君”。前573年晋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前559年卫孙林父、宁殖驱逐卫献公,前548年齐崔杼弑齐庄公,前481年齐陈恒弑齐简公等等。以致当时出现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的观念。春秋时期是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对于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时代名。指周平王东迁(前770)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的东周前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东周历史,故以书名转称时代,称这一历史时期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力量衰微,先后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相互争霸和国人暴动、跖领导的奴隶起义等社会动荡。经济上铁器和牛耕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越王勾践铜剑的精堪制造技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长足发展。春秋后期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和“礼坏乐崩”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 儒家经典之一。本为春秋时期鲁国之史记,经孔子删订而成。因编年而载四时,故举“春”“秋”以为名。此为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所记之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经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凡12君,历时242年。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亦言:“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均见《孟子?滕文公下》)盖《春秋》之作,“既不救于已往,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字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孔颖达《春秋正义序》)人常言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致治法以垂万世,则由其“笔削褒贬”所致。《汉书?艺文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云:“《春秋古经》,虽《汉艺文志》有之,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见,而自汉以来所编《古经》,则俱自三传中取出经文,名之曰正经耳。”为《春秋》作解者,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均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邹氏》、《夹氏》等,不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