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节(元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春节(元旦)

分类:【中国民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旦,今称“春节”。元旦为新年的第一天,故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因此它又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元旦也叫“元日”、“元朔”等,俗呼“新年”,福建各地民间普遍俗称“做年”或“做新年”。

福建各地的新年习俗历代多有一些变化。据宋淳熙年间编纂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记载,唐宋时期闽中新年的主要祝庆活动有祈年、饮屠苏酒、序拜、却荤食、上冢、入学六项内容。所谓祈年,即致祭神碉,以祈一年之福。清咸丰《榕城岁时记》说:“元旦,三更设香烛酒果,供于天地前,五更家长率合家焚香,祈答上帝。致祭平日供祀神碉,以祈一年之福,案即今之供年饭。”饮屠苏酒,是饮用一种药酒,意在消灾驱邪,祛除百病。唐宋时期,元日饮屠苏酒已成习尚,如陆游《除夜雪》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至于屠苏,一般认为是一种草药名,将它浸泡酒中,饮而以防瘟疫。闽中等地区的民众在除夕日将类于屠苏的药物浸于井中,元旦一早汲上井水调和黄酒,一家老少各饮一杯,据说可避瘟疫。序拜即拜年之意。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说:“少长序拜,戚友相过贺,三日市不列肆,谓之节假。”一般而言先在家中按辈分向长辈拜年祝贺,然后再出门到亲戚朋友家中拜贺新禧,路上遇人则互相拱手庆贺,乡邻多集于里社进行团拜。明何乔远《闽书?岁时》说:“元旦贺礼,乡里公相约聚拜……邻里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者推一人具酒案。今俗里社祠堂犹行此礼,谓之团拜。”却荤食,是说正月初一这一天不食荤菜,全都素食。据说南宋绍兴年间,闽北农民起义军范汝为起兵,福州郡守程迈以“盗寇未平,榜谕郡民,是日禁屠”,于是百姓都不食荤菜。上冢是指祭扫祖先坟墓的活动。宋代闽中等地民间多在正月初二、初三上山扫墓祭祖,此风延至清代仍然。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说:“节内外旬日,拿筐?往四郊墓祭,清明、重九亦然。”大约在清代后期,正月祭墓之俗逐渐取消而并入清明节中。但是在闽西北的一些偏僻山区,至今仍有正月上坟祭祖的习俗。入学,是指正月初五日入学弟子拜见老师的习俗。宋代闽中等地兴学之风很盛,史称人多问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宋浙江人吕祖谦慕名来福州求学,曾留下“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学生择师多在年前选定,议定聘期。初五日学生持束?礼物到老师处行贽见礼。礼毕先生即登堂宣布堂规和开学日期等。将正月初五拜师日列为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古人尊师重学之至。宋以后,各地此俗逐渐淡化或消失。

除以上几项内容外,唐宋前后春节常见的习俗还有放爆竹、挂桃符等活动。放爆竹的来历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庭燎活动。庭燎是插在院里燃烧的火炬,汉以后改用竹子燃烧,取其烧爆时的爆裂之声,清代民间传奇小说《闽都别记》中的郑唐过年“烧火爆”之说,实际上就包含了这古老民俗的含义。这一竹爆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爆竹”。宋代发明火药之后,改用纸卷火药的爆竹,叫“爆仗”,即今之爆竹,闽中亦叫“炮仗”。闽俗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这一活动有庆贺新年、辞旧迎新及驱灾除邪等含义。挂桃符的习俗,据传源于《山海经》之载,说古有神荼、郁垒二神,专司镇鬼,黄帝将二神画于桃板上挂于门前以驱鬼。东汉以后,民间开始流行除夕挂桃符之俗。五代后蜀民间不再在桃板上刻画二神,只写二神名字或写上表示吉利的字句,此即楹帖。后来楹帖又从桃符中分离出来,脱胎成为楹联,此即春联。明代以后,春联在民间广为流行,贴春联成为新年约定的习俗之一。元旦期间,民间还忌扫地、挑担、洗澡、讨债等。新年要穿新衣,讲吉利话,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或橘子等。初一至初三,例不经商营业。许多地方举办城隍庙会,戏班接连几天搭台演戏,亲戚朋友互请春酒,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晚清近代,福建各地的新年习俗大同小异。如清康熙《建宁府志》卷3所说:“元旦祈年,男女夙兴,洁厅宇,陈酒果,焚槠币以拜上下神碉……凡五日止,谒墓、祭灶、祭门亦五日止。”此外,《五杂俎》卷2载:“岁后八日,一鸡、二猪、三羊、四狗、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此虽出东方朔占书,然亦俗说。”古代福建民间最重人日,正月初七或剪彩为人,或吃七菜羹以为吉利,晚后还有吃长寿线等习俗。明人何乔远《闽书?岁时》说:“泉人以是日取菜果七样作羹,名七宝羹。”可知这种早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提到的习俗,在福建地区亦流传甚久。正月初八谷神生日,各地民间也多有祭祀。初九日传为玉皇生日,闽中、闽南等地的民众对玉皇诞也很重视,是日各地男女多拥向寺庙,烧香拜祭。清道光《厦门志》卷15说:“初九日,设香案向户外祀之,爆竹之声达旦,名曰祭天。”总之,从正月初一起直至元宵节止,民间可谓日日有节,天天过节。直到元宵节过后,一般才认为新年春节度过了。这种传统习俗直至近代依然如此,由此可知春节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福建各地的春节依然十分热闹和隆重,无论城乡闹市或穷乡僻壤,到处都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气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规定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机关、学校和各团体全部放假,让人民尽情欢度春节,所以这几天到处可以听到锣鼓声和鞭炮声。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使春节过得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更吸引了千家万户的无数民众,除夕之夜一边围炉一边观看电视春节晚会的精彩节目,成为现代人们欢庆春节的一个新习俗。

福建是农业之乡,农民占有很大比例。春节期间,各地农村还保留一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习俗。按旧俗,户主鸡鸣而起,用温水洗沐手脸,随后恭敬地在自家厅堂对祖先及诸神碉焚香祭祀,然后打开大门,大放鞭炮,谓之“开正”。此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持续良久,以此辞旧迎新,祈求新春大吉,农业丰收。在闽南一些农村,还有正月初一祭番薯王生日的习俗。泉州等地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一是番薯王的生日,当天每家每户都要煮一小锅番薯供家人尝食,以纪念有功于民的番薯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