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晋书

分类:【文化精萃】

纪传体史书,唐房玄龄等撰。130卷,包括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唐代以前所撰《晋书》颇多,唐初流行的有臧荣绪等18家。本书以臧著为蓝本,参考诸家晋史,旁及小说文集和十六国史书等。记载了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共156年的历史。帝纪仿《三国志》体例,记述政事得失无所隐讳,并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了本纪。列传多为合传,类传增添忠义、孝反、叛道三目,共收720人。载记以次“僭伪”而不严分华夷,反映了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所建的十六国的重要史实。十志多本于《宋书》,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内容较为充实。所记前代历法,是重要的史学史资料。食货志记载汉末三国事,可补《三国志》之缺。本书叙事较为明洁,文笔超过魏、宋二史,但对当时晋史史料未充分利用与考订,有错讹失实之处,又因喜欢采用小说琐事,宣扬鬼神怪异和因果报应,损害了其史料价值。唐何超有《晋书音义》三卷,附于全书之末,书初刊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注本有清吴士鉴、刘承斡《晋书?注》。

书名。①唐初官修。题房玄龄等奉敕撰。凡130卷。其中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恭帝元熙二年(420)156年史事,属纪传体晋史。贞观二十年(644)始修,二十二年(646)成书。唐初流传《晋书》有臧荣绪等18家,房玄龄等以臧著为蓝本,参考各家,撰成此书。参与修撰者前后计21人。太宗亲写宣帝、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的后论凡4篇,故又题“御撰”。天文、律历二志为李淳风所撰,较为精确,可正前史之失。首创载记,述前赵、后赵等14国史事(仅前凉、西凉入列传)。全书忌讳较多,取材虽丰富,但列传多采小说传闻,有欠精确。总论用骈俪体,全书词藻绮丽。因唐以前诸家晋书已佚,故此书仍不失为研究晋代及16国历史的主要依据。清吴士鉴撰《晋书?(jiào教,校订)注》,列异说,补遗漏,订讹误,引书320余种,用力颇勤,足资参考。(2)东晋王隐、虞预、朱凤、谢沉,南朝宋谢灵运,齐臧荣绪,梁萧子云、沈约等人亦撰晋书,均佚。除东晋谢沉书,其余皆有清人汤球辑本,收《广雅书局丛书》。

唯一一部曾题为“皇帝御撰”的正史。唐房玄龄等撰。唐以前,关于两晋的史著超过二十家,或用纪传,或用编年,著名者如东晋干宝的 《晋纪》、孙盛的 《晋阳秋》、南齐臧荣绪的 《晋书》等,以 《晋书》为书名而且采用纪传体的就有九种。但在重归一统的大唐王朝看来,这些史著都有缺陷,不能作为一代正史。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646),下诏重修《晋书》,由宰相房玄龄任监修,集中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如令狐德?、李延寿、敬播等,以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修史工程,当时称为《新晋书》,以与前此各家撰写的 《晋书》 相区别。唐修 《晋书》 分为纪、志、传、载记四部分,其中 “载记”是 《晋书》 特创,以记载 “五胡十六国” 的史事。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 《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写了 “论赞”,称为 “制曰”,故旧本总题为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唐太宗所以要写这四篇史论,原因很简单: 司马懿 (宣帝) 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炎 (武帝) 是晋王朝统一大业的完成者,唐太宗作为创业和守成之君,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对治乱兴衰的看法; 而陆机的文章和王羲之的书法,则是唐太宗特别爱好的。据说,唐太宗死时,竟将王羲之 《兰亭集序》真迹同葬昭陵,后来传世的不过是摹本。但后代史家对 《晋书》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偏低,认为其主要不足是 “猎奇”,常将 “小说家言” 采写进去,如 《干宝传》写其母甚妒,其父亡时,竟将其所宠爱的女仆推入墓中,十多年后,母丧开墓,而女仆伏棺如生,载还,经日而苏,言其父常取饮食给她,恩情如生前云云。《旧唐书?房玄龄传》批评说: “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 又所评论,竞奇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 其实,唐代关于 “史” 的观念本来如此,不足为怪,如唐修 《隋书?经籍志》 就将 《搜神记》、《述异记》、《齐谐记》等 “志怪小说”归在 “史部”。从文章的角度说,《晋书》 不失为可诵之书,颇有《世说新语》 的那种隽永、清妙的风味,其可读性远远在宋代以后所修的正史之上。

①正史。唐房玄龄(579―648)等撰。一百三十卷。纪传体史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西晋、东晋及十六国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此书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修,至二十二年成书。参加编写者有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因房玄龄系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书成后题房玄龄等撰。由于唐太宗曾为宣帝、武帝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故又题为“御撰”。修撰过程中,主要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并参酌诸家晋史及十六国史书,旁及小说、文集等,经综合互相订正而成。为区别于臧荣绪《晋书》,故称《新晋书》。后臧之书亡佚,复称《晋书》。最初刊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中华书局亦曾出版吴则虞等点校本。另外,后世改编本有明蒋之翘《删补晋书》(亦称《晋书别本》)、茅国缙《晋书删》、清郭伦《晋纪》、周济《晋略》。 注本有清吴士鉴《晋书?注》、近人姚名恭《晋书纂注》(仅有帝纪部分)等。②别史。南朝齐臧荣绪撰。臧荣绪,东莞莒(今莒县)人,少喜书史,不仕,潜心著述。全书一百一十卷。总括西晋、东晋事迹为一书。纪传体,有纪、录、志、传。已佚。《隋书》及新、旧《唐书》之《经籍志》考证说:《太平寰宇记》“山南西道”曾引荣绪《地理志》;“法刑部”曾引荣绪《刑德志》。此其志篇可见者。又,据《唐会要》称:“贞观修《晋书》,以臧荣绪为本”。贞观间所修《晋书》,即现在流传的《晋书》(原名《新晋书》,以臧荣绪《晋书》佚,复称《晋书》),曾引用过臧荣绪《晋书》之《百官志》、《郊祀志》、《律历志》、《礼志》、《舆服志》等有关内容。今有清汤球辑本,共十七卷,卷一为纪,卷二、三为志,以下为传,又补遗一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清黄?辑本,共二百零四条,收入《汉学堂丛书》;另有近人陶栋辑本二卷,上卷为诸帝纪略,下卷为诸臣传略,末附史述论二则,地志一则、礼仪一则、舆服三则,收入《辑佚丛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