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勒西达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杜勒西达斯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印地语诗人,宗教改革家。青少年时随师学习梵文和宗教经典。大约36岁时弃妻离家修行。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从事过不少宗教改革活动,宣传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是“救世主”,主张崇拜罗摩。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歌,有的学者说他有近40部作品,但一般公认他写了12部诗,其中最主要的有《罗摩功行录》(或译《罗摩功行之湖》)、《谦恭书》、《歌集》和《双行诗集》等。《谦恭书》收有279首诗,歌颂罗摩,是典型的宗教赞美诗。《歌集》写罗摩的故事,有328首诗,分为7篇。《双行诗集》收入573首诗,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是格言诗。《罗摩功行录》是根据蚁垤的《罗摩衍那》改写的,同样分为7篇。在印度北部这是影响最大的作品,被当作文学的典范,宗教的经典,甚至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的内容和情节与《罗摩衍那》大体相同,作者只对几个情节作了处理:1.悉多生来就是公主,而不是从犁沟里拣到的;2.十首王罗婆那劫走的是悉多的幻影,而不是真身;3.删去了罗摩对悉多产生怀疑的情节和罗摩遗弃怀孕的悉多和悉多投入大地的怀抱等内容。《罗摩功行录》和《罗摩衍那》都是写王室内部的争权斗争,都以主人公的自我牺牲这种理想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冲突。作者把理想的道德标准体现在自己所刻划的主要人物尤其是罗摩身上,对他加以神化。《罗摩功行录》所以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功地刻画了理想化的人物。作品中写罗摩的妻子被劫和救回,是正义和非正义斗争。罗婆那代表非正义的邪恶势力。罗摩是正义代表。《罗摩功行录》继承《罗摩衍那》的观点,提倡一夫一妻制,对悉多的不幸表示同情,而且没有让她被罗摩遗弃。另外,作品中还谴责了国王鱼肉人民,揭露“伪君子和骗子被当作圣人”等黑暗现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