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业生产方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林业生产方式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森林植物较多,主要经济树种达7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杉、秃杉、桫椤、珙桐、鹅掌楸等40种。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2500多种。天麻、杜仲、黄连、石斛、吴萸被誉为贵州五大地道药材。贵州的林业生产方式,过去主要是自然生产为主,果树、茶叶等有零星培植。明清以来,在贵州林业的主要产区黔东南,除自然生长林外,人们开始人工造林。主要原因是明王朝、清王朝采购“皇木”,江浙、两湖客商到此贩运木材,刺激林业生产发展所致。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征派“皇木”,是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明实录?武宗正德实录》卷117记载:“工部以修乾清、坤宁宫,任刘丙为工部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贵州等处采取大木。”在原始大木砍伐过量之后,林材供不应求,人们便开始人工培植林木。在生产方式上有租地造林、合伙造林等。在销售方式上,有“卖林不卖山”,“卖林卖山”和“卖青山”等。“卖林不卖山”即把成熟林估价出卖,由购买者付银后即砍伐,地主重新造林;“卖林卖山”即把林、山一起作价出卖;“卖青山”即把幼林出卖,买主抚育成林后砍伐出售,归还卖主山地。在黔东南的苗族地区,有特殊的林地“鼓藏林”,即某一宗族每届鼓社祭后藏鼓的地方。由于鼓是祖宗的化身,不能随意惊动,于是人们对“鼓藏林”产生禁忌,被划为“鼓藏林”的地方,人们不能随便进出,一草一木不能砍伐,甚至在“破四旧”中,绝大多数“鼓藏林”都保存完好,这虽源于人们对“鼓藏林”的禁忌,但客观上促进林业的发展。 在黔东南地区,过去由于森林较多,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除建房需要木材外,木材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林山多为公有,即家族所有或村寨所有。但林地受“习惯法”保护,人们需用木材,经族长和寨老同意便可砍伐。直到木材成为商品流向外地以后,林业生产才真正开始,而此前,它们都是自生自灭的。 苗族种植的林作物主要有杉、松、化香、青冈栎等。据在黔东南地区调查,乔木中有速生用材树如松、化香等39种;特种用材树如银杏、青冈栎等46种;灌木林主要有马桑等。人工栽种有杉、松、青冈、杞木、泡桐等。 苗族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植树造林早已浸染在社会习俗之中。在镇远县涌溪乡一带,每到开春后宜林季节,各村苗族群众有互相讨树苗栽树造林的习惯,沿袭成“讨树秧节”,形成了固定的节日。黄平、施秉等县的苗族群众,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把各种树苗当做礼品送给亲朋。 布依族地区人工栽种的树种主要有杉、青冈、杞木、泡桐等,历史上的自然林,主要有杉、松、椿木、梓木、竹子等。除自然生长林外,人工栽培林的生产方式是,每年春节前后,将春夏播种的树苗移栽,或到山中挖来自然生长的树苗移栽。栽树时,先挖坑,垫入草木灰或其他肥料,栽上树苗,填平泥土后施粪肥,再培泥土。人畜常过之地则用树枝围住,以免树苗受伤害。树高一丈之前,每年培土剪枝。如遇虫害,则多用火熏有虫之处灭虫。人工栽培的水果有桃、李、樱桃、橄榄、黄果、石榴、杏、枇杷等。黄果人工栽培;樱桃折枝栽培;其他则挖来天然生长树苗移栽,没有专门育苗。有些果树的嫁接方法是,在嫁接时剥掉原苗二三芽心处的树皮,以良种苗对原苗芽心,用线固定,包上湿牛粪,剪去原树苗上半部,以后经常培土浇水。竹类移栽一般连根挖出,砍掉上半部竹干,在根部留三四节,多栽在房前屋后或地角坎边,并在最上一节空竹筒内灌水,以保持竹子不至于干死。 布依族村旁保寨树 (周国茂摄) 侗族地区林业生产比重大,主要生产有杉、松、栗、枫、竹、油茶等,名贵的有香檀、梓、楠、白杨、青冈、杨梅、芹黄、白蜡、油桐等。侗族依山傍水建寨,村寨周围、房前屋后,均栽培有果木树、风水林,在近寨坡地栽种有成片的油茶林。在生产方式上,既有各家各户栽种的林山,也有一村一寨栽种的风景林、寺庙林、桥头林、护寨林、祭祀林、众山林、茶山林等。尤其有栽女儿林的传统习惯。婴儿出生之年,家长特为其栽上100棵杉苗,孩子长大成人,树木也长成材,到男娶女嫁之时,建房做家具等的费用也有了。过去侗家儿女多在18岁成婚,故儿女林木被称为“十八年杉”。在侗族地区,广泛流传“家栽千棵杉,子孙享荣华”、“家有千株桐,一世不受穷”的谚语,即为林业生产的写照。 黔东南有中国“杉木之乡”的美誉,所产杉木被称为“苗杉”。具有入土不腐、作棺不生白蚁、外腐心不朽的特点。《苗族史诗?古枫歌》就详细描述了采种、整地、播种、移栽、成长、砍伐的全过程。如识种:“枫种是哪堆?枫树种子黄闪闪。松树是哪堆?松树种子绛沉沉。杉树是哪堆?杉树种子灰普普。”采来树种后,先把它晒干,再用碓舂,筛取种子。马尾松果因含有油脂和蜡质物不易裂开,则把鲜果堆在潮湿处,浇以石灰水,浸沤发酵一个星期左右,去掉松果上的油脂和蜡质物,然后摊晒,种子才容易脱落。采集树种主要是手工操作,时间在每年的霜降前后,此时采集的树种最佳。采种对象是杆粗挺拔之树的饱满种子,落地种子不要,以保证出芽率。育苗之地多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地势较平缓、给排水方便的荒山草坡,经过“三烧三挖”、平整土地并搭棚遮阴,施足农家肥和草木灰,才均匀地撒上树种。树苗长出后注意除草施肥,控制好干湿度,使之能茁壮成长。 移栽树木时,要根据其习性、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栽不同树种,人工栽培混交林。《苗族史诗?撒播种子》说,枫是祭祖的树木,栽在路旁寨边,作为护寨林;杉木挺拔梢尖美,栽在山湾里,枝丫平伸树干冲天长;松树干长松针美,栽在斜坡上,枝丫平伸平展展,如果栽它在山脊,长大了就平头;香樟栽在山路旁;弄基树栽在山坳上;麻栗树和化香树栽在山顶崖脚。在植树造林中,苗侗族人民还发明了“先粮后林”、“林粮间作”、“林粮轮作”等技术。造林的坡地先把灌木荒草砍倒晒干,放火烧荒,翻土后前一两年种小麦、玉米、小米等,腐熟土性后才挖穴种树,一丈两头栽,间作粮食,以耕代抚,成林后便退耕还林。不管是用材林还是薪炭林,郁闭后要修枝间伐。成林后不许用“剃光头”的方式砍伐,而要砍老留嫩,砍大留小。有再生能力的树木如杉树等要保护其根,去除杂草,使之再生。少数民族的林木生产技术,在清人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1便有记载:“种杉之地必预种麦及包谷一两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杉阅十五六年始有子,择其枝叶向上者撷其子,乃为良;裂口坠地者,弃之,择木以慎其选也。春至则先粪土,覆山乱草,既干而后焚之,然后撒子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秋初出谓之杉身,既出而复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梢壮,见有拳曲者则去之,补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达也。树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斧柯矣。”可见其历史悠久。这种造林方法,在黔东南地区仍然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