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桑弘羊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桑弘羊的哲学思想分类:【地域文化】 史书上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做的是外儒内法的表面文章,体现汉武帝的国策在政治上是依靠酷吏,在经济方面是依靠桑弘羊。 桑弘羊生于汉景帝五年(前152年),卒于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出身于洛阳一个商人家庭,13岁任侍中,得到汉武帝的信任,累任大农丞、御史大夫等要职,管理政事达30年之久,在推行汉武帝的财政经济政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桑弘羊在政治主张和经济措施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和他进步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大将军霍光要改变汉武帝的政策,在长安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桑弘羊在会上和“贤良”、“文学” ① 展开激烈的辩论。汉宣帝时,汝南桓宽整理了会议记录,撰成《盐铁论》,很客观地反映了桑弘羊的哲学思想。 1.进化的历史观。桑弘羊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也应随着历史前进,大胆地革除以往的陈规陋矩。他说,既然“世殊而事异”(《盐铁论?国疾》)”,那么,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应该“异时各有所施”(《大论》),不能“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利议》),抱住死教条不放。如果故步自封,就会让死人统治了活人,以至“称往古而訾当今”(《刺复》),甚至堕入“道古以害今”(同上)的泥潭。这些观点,使得他在盐铁会上热情地为汉武帝的政策辩护,充分肯定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贡献,体现了他进步的历史观,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2.反对“天人感应”的观点。唯心论天命观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汉代是以“天人感应”的面貌出现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为善于下,福应于天”,作恶则“天报以恶”,引起“阴阳不调”、“水旱不时”的灾异。桑弘羊针锋相对地说:水旱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善恶毫不相关。夏禹、商汤是世人公认的有道明君,当时,同样存在过洪水滔天和连年大旱的灾荒。 桑弘羊也使用阴阳五行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但剥去了它们的神秘外衣,恢复其朴素唯物论的自然本色。 3.提倡力行、肯定功利原则的务实精神。桑弘羊是一个实践家,重力行而不尚空言,他说:“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非徒陈空文而已。”)《非鞅》)。反对桑弘羊的“文学”、“贤良”说:“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错币》),斥责他“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敦学》)背离了古圣先王之道。桑宏羊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他公开肯定功利原则,主张一举一动以达到功利的实效为目的。桑弘羊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国家,利人民”(《相刺》,要想达到“国富民强,器械完备,蓄积有余”,就不能不言利。他说:天下穰穰,皆为利往”(《毁学》)。一般人既是如此,贤人君子也不例外,子贡与陶朱公等都是“以货殖尊于当时,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载其德,称其仁”(《贫富》)。“贫贱而好义,虽言仁义,亦不足贵也(《毁学》)。这显然与晏婴、管仲、司马迁等人的思想有继承关系,而开后世事功学派的先河。 4.坚持唯物论的认识论。桑弘羊认为,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取得的。他说:“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多见者博,多闻者知”(《刺议》)。又说:“谋及下者无遗策,举及众者无顿功。”(《刺议》)。他将认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而保证了知识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更为难能的是把认识论的问题扩大到个体与群众关系上去,可说是认识论上的一个突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