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橹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护身用兵器,即大盾牌。《礼记?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郑玄注:“干橹,小?(通盾)、大?也。”《左传?襄公十年》:“蒙之以甲,以为橹。”杜预注:“橹,大?。”字也作“卤”。《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有余力而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血流漂卤。”②望楼。建于高地或楼车、巢车之上,顶上无覆盖,多作军事掺望用。《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③划船工具。其形制较长桨大。支于船尾或船侧橹担上,入水一端剖面呈弓形,用手摇动橹担绳,使入水橹板左右摆动,以此形成推力。效率比桨高,有“一橹三桨”之说。初置船旁,后移至船尾,且由一人摇发展至多人摇。宋人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每舟十橹,开山入港,随潮过门,皆鸣橹而行。”橹的发明最迟在汉代,被西人誉为“可能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对欧洲影响大,1742年英海军曾在小帆船上安装一组“中国式摇橹”。在橹的启发下,1800年制成两叶螺旋桨的螺旋推进器。 又写作“评”、“”、“?”、“?”。 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约产生于西汉,后代不断改进。其外形略似桨,但较大,支在船尾或船旁的橹担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系于船上。用手摇动时水中的橹乃左右摆动,其前后面发生水压力的差异以产生推力,使船前进。因橹变桨的间歇划水为连续划水,提高了功效,故有“一橹三桨”之说。橹也可控制船的航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