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款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款识分类:【传统文化】 书画作品上作者自题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和赠送对象的文字。也称“题款”、“署款”。最初,款识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纪》载:“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毋款识。”《汉书?郊祀志》云:“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曰:“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一)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以上均见《通雅》卷33所引。用于书画,始自北宋。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因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仍为滥觞。”清代钱杜《松壶画忆》云:“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然犹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惟东坡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语三五行,已开元人一派矣。元惟赵承旨犹有古风,至云林不独跋兼以诗,往往有百余字。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明之文、沈,皆宗元人意也。”款识作用在于抒发情感,发挥画意,使诗、书、画三者之美熔于一体,整个画面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形成中国画举世瞩目的艺术特色。 识音zhi,指在书画上的署名、题款。原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1)款为阴字凹入者,识为阳字凸出者;(2)款在外,识在内;(3)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可供参考。后引伸为在书画上署名、题款,也称“款识”,或称“落款”、“款题”。款有“款式”,对画面有调整重心,配合节奏,相成相破的作用,故款字的位置、大小、体格都不能随便。题字多的谓“长题”;题字少到只写名姓的,谓“穷款”。画上款识,唐人仅书小字藏于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亦仅细楷,书不两行,唯苏轼有大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