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歙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歙砚

分类:【传统文化】

以安徽婺源龙尾山石为原料制作的砚台。因婺源古属歙州而得名,又名“龙尾砚”。其石宋发,始于唐之开元间。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猎人叶氏捕猎至龙尾山,见溪石莹洁可爱,拾而归,请人凿成砚,其后世子孙献于地方官,声名始盛。其石姿质坚韧,温润莹洁,有天然色彩及纹理,扣之声如振玉,发墨如油,不吸水,不伤笔,贮水不耗,历寒不冻。品种有:外山罗纹石、里山罗纹石,如波浪滔天,或如轻烟飘拂;金星石,熠熠生辉,若金星闪烁;眉子,色有青绿,纹似眉,在宋代极为推重。歙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南唐时,与李廷?墨、澄心堂纸、诸葛氏笔,并称文房四宝。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传统的“艺林瑰宝”。砚材产于古歙州龙尾山(今江西婺源县),歙县是该砚的主要加工地。歙砚石色青莹,纹理缜密,细润如玉,磨墨无声,以涩(石有锋芒)、细(墨膏稠腻)、润(石质坚密温润)、坚(坚实耐磨)等特点深得人们喜爱。歙砚生产始于唐代,据宋洪景伯著《歙砚谱》载,唐开元中,有猎人叶氏逐兽至婺源,见垒石为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南唐元宗李?在歙州设砚务官。宋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苏东坡、欧阳修、周必大都为诗为文,赞誉歙砚,黄庭坚诗云:“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烂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据史书记载,歙砚品种有眉子、金星、金晕、银心、枣心、玉带、紫云等数百种之多。

取材于江西婺源县(原属安徽)龙尾山,加工制造于安徽歙县,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据古籍记载,唐开元间,有猎人逐兽至龙尾山,见有云如行龙,遂在龙尾处发掘,得石莹洁可爱,携归雕琢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南唐元宗李?对歙砚极为赞赏,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官,在歙州主管砚务,为皇宫造砚。南唐后主李煜推崇“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宋代书法家蔡襄有诗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歙砚石色青莹,纹理缜密,细润如玉,磨墨无声,具有涩(石有锋芒)、细(墨膏稠腻)、润(石质温润)、坚(坚实耐磨)、美(精致的雕琢艺术)等特点。目前,正宗生产厂家有歙县工艺厂与婺源龙尾砚厂。有“云水拱月”、“秋瓜鸣虫”、“嫦娥奔月”、“黄山迎客松”等珍品。产品远销日、美、英、德、印尼、意大利等国。

我国用砚的历史很早。作为研磨工具,砚是伴随着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的。北宋苏易简所著 《文房四宝谱》 中就记载了魏铜雀台遗址中古瓦作砚,还有用 “澄泥作砚法”制作的陶砚。历史上用砚的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人们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其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色痕迹,应是砚的祖型。

根据现已出土的笔墨及墨书帛画来看,当时已应有砚。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加工而制成。砚及研石面均有使用痕迹和墨迹。汉代以后,砚以石、陶制为多,也有漆砚。石砚大多由上品石料磨制而成,大多附有研石。而且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的、龟形的。东汉有一种畜形鎏金的铜盒砚,是汉砚中的珍品。魏晋南北朝时有瓷砚。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制砚工艺有了很大发展。至唐中期石砚、陶砚得到突出的发展,终于出现了质地优良的歙砚、端砚、红丝石砚以及澄泥砚,引起许多文人名士的注意,这是我国最早的四大名砚。歙砚从问世以来,就位居名砚之列,名震千古。1976年在合肥唐开成 (墓葬的年代是开成五年,即公元840年)墓中出土了一方箕形歙石砚,长20厘米,上宽11厘米,下宽15厘米,高3.5厘米。圆首方形双足,线条琢磨流畅,石质坚润,呈青碧色,又在休宁宋朱希颜墓出土了眉子枣心砚、方砚、圆砚共十块歙砚。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歙砚代表作。

歙砚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罗愿 《新安志》 和宋洪适所著 《歙砚谱》记载: 唐开元中,有猎人叶氏逐兽至婺源龙尾山,见垒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闻名于世。又有李日华 《六砚斋笔记》云: “端溪未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开元间。又砚石最早产于婺源(今属江西省)东南百里之龙尾山,又名砚山、罗纹山。婺源古属歙州,宋以后属徽州。所产砚石运到今歙县徽城镇进行加工,故称歙砚,又称龙尾砚。

南唐时歙砚第一次受到宠遇,元宗李?精意翰墨,雅爱文房,歙守献砚,石色青碧、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深得元宗喜爱,便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制砚名工李少微为歙州砚务官。从此,在歙州城建署设场,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使歙砚名声大震。后主李煜更爱歙砚,称“龙尾石砚为天下冠”。这是歙砚最为辉煌的时代。

到了宋代,歙砚制作又得到大规模发展,此时砚石品种繁多,产地亦不限于龙尾山,而是遍及休、歙、婺源等地。这就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增多,影响不断扩大。当时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备至。

宋代歙砚,名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据 《歙砚谱》所载,歙石品目: 眉子纹十种,外山罗纹十三种,水舷金文厥状十种,各种纹色姿态宛然。《新安志》也载: “婺源石研有罗文 (纹)、金星、蛾眉、角浪、松文、豆斑之类”。《明一统志》更将其分为5类25种: “一曰眉子石,有七种; 二曰外山罗纹,有十三种; 三曰里山罗纹,有一种; 四曰金星,有三种; 五曰驴坑,有一种”,并指出青色绿晕多金星为上品。宋人著录的 《辨歙石说》列举了20多种砚石,认为细罗纹最好。徐毅的 《歙砚辑考》认为眉子、罗纹坑所产的好。《徽州府志》 记载的品种有刷丝石、枣心砚、小斑纹、粗罗纹、瓜子纹等名目,认为深溪所产的较好。其实,歙石似黑实青,佳者透绿,呈青碧色,其通体青绿者为“庙前青”,是歙石中之珍品。宋代唐询 《砚录》称: “常过金陵,于翰林叶道卿处见一砚,其色淡青,如秋雨初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盖石之美者,得于歙,今不复有云云。”汪扶晨《龙尾石辨》也云: “于丰溪吴太史家,得一黻字砚,相传为米元章所宝,石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表里莹洁,因知龙尾之精,以色青肌腻为贵,不在金星于刷丝罗纹云云”。由此可以断定这就是“庙前青”。徐毅《歙砚辑考》也说: “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种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尤为精绝”。也是指“庙前青” 为佳。歙石除 “庙前青”外,以小眉子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古犀纹等为精妙,质色均为上乘,是歙石中之珍品。

歙砚具有石质坚润,纹理慎密,雕刻精工,发墨如油,贮墨不固,易于洗涤的特点,享有“玉德金声,瓜肤垮里”的美誉。当时许多文人都写出诗文,赞许歙砚,指出其各色之妙。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中云: “新安龙尾石,性皆润泽,色俱苍黑,缜密可以敌玉,滑腻而能起墨,以之为砚,故世所珍也。石虽多种,唯罗纹者,眉子者,刷丝者最佳。东坡为孔毅甫作龙尾砚铭,此罗纹也; 又诗云: ‘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此眉子石也; 汪彦章诗云: ‘冰蚕吐茧抽银忽’,此刷丝石也。”最能识别歙砚妙处的是苏东坡,他那首《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头两句是“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把歙砚中暗细罗纹、角浪纹、古犀纹等美纹都点到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君看龙尾岂不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苏轼《龙尾砚歌》),可见歙砚之金贵。黄庭坚的 《砚山行》更是道出了歙砚的来龙去脉以及其纹美贵重之处,其诗云: “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月如斗蚁。……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凿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湛去杂有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廪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 ( 《歙砚辑考》 收黄庭坚 《砚山行》 诗)。蔡襄从书法家的角度对歙砚也是赞不绝口:“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世人常把端砚(今广东肇庆市,古为端州,故所产名砚为端砚) 歙砚并提,但欧阳修从歙砚发墨的角度出发,认为歙砚比端砚好,并指出:“歙石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于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余少时又得金坑矿石尤坚而发墨然世亦罕有,端砚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 ( 《新安志》 卷十,《欧阳公研谱》)。著有《砚史》的米芾曾拥有一块南唐歙砚 (1尺长),四边刻有36座山峰,中间是砚池,刻工极为精细。米芾用它换得1座豪华住宅,足见歙砚之名贵。

歙砚之贵重,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所具有之优点。还在于它寻找困难,开采不易,而成为稀世之珍。《歙砚说》载: “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也。坑往往在溪涧中。至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动工,每打发一坑,不三日必雨,雨即坑垅皆湮塞。较其功,倍金、银坑中取矿者”。南宋景炎二年 (1277)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们的贪欲,曾发 “数都之夫力”去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已”(《云谷卧余》)。旧坑湮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终于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至元五年 (1339) 十月二十日夜,湮声如惊雷, 隔溪屋瓦皆震, 人惊兽骇; 数年前工人告予, 紧足坑

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元江光启 《送侄济舟售砚序》)。从此以后歙石便长期没有开采。直到清代乾隆时,乾隆皇帝雅好文墨,即位伊始就令官员在歙州 “构求精砚”,并开坑取石 “以供方物之贡” (程瑶田 《通艺录?纪砚》)。此后砚石来源更加稀少,发展速度很慢,渐至中落。因此歙砚传世者,远比端溪砚为少,歙砚之精者,尤为罕见。凡藏砚家都有“歙砚难求”之感。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于1982年在安徽和县乌江城隍庙内得一遗弃之龙尾砚,喜不胜喜,一跋再跋:“……余喜诺。急洗以归,色深青,金星隐现,云罗明灭,大为惊喜。余逢得是砚,如获良友,每于山窗人静,摩挲自适”。

歙砚虽少,但历代论歙砚的著作却相继问世,如宋?唐积的《歙州砚谱》; 宋?曹继善的《歙砚说》和《辨歙石说》; 元?江光启 《送侄售砚序》; 明?江贞的 《歙砚志》; 清?徐毅的 《歙砚辑考》以及清?汪扶晨的《龙尾石辨》等,是研究歙砚的重要资料。

根据现代科学检测,歙石的地质年代为距今十亿年以上的震旦纪。它处于皖南、婺北之障公山东西向构造带的南东部,这里是适合制砚的泥粘板岩,其中含有碳质、粘土、绢云母、石英及硫化银、硫化铜、铁、锰等矿物成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岩石胶合物层次排叠不同,承受地热、压力和渗透不同,凝固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构造状态,造成厚薄、软硬、疏密、粗细、燥润、曲直不一,从而形成不同的质地和花纹。歙砚加工就是据其质料、花纹、形状、颜色之差异,经过选料、锯磨、雕制、制盒等工序制成玲珑剔透、温润莹洁、造型美观、古朴典雅的砚台。

由于歙石的生成和成份所决定的特色,固具有发墨之利,是其他石砚所不可比拟的,所以欧阳修认为歙砚比端砚好,就是从发墨这个角度来比较。乾隆年间江宁程绵庄有诗云:“一生多被端溪误,老去方知歙砚佳”。即是指发墨而言。歙砚另一独一无二的优点,是虽用年久,墨膏满面,而涤之立净。徐毅在 《歙砚辑考》 中说: “凡石质坚者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兼以纹理灿熳,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其所以远过于端溪也”。歙石的这种 “多年宿墨,一濯即莹” 的优点,是歙石独有,他砚所无。

歙砚不仅以其石质好,加以雕刻工艺,更令人宝惜。徽州地区素以雕刻艺术著称,如徽派书版雕刻中的版画、徽派建筑上的砖刻、徽州墨模的雕刻等。而徽派砚雕也是一绝。它是我国雕砚艺术三大流派(粤派、徽派、苏派)之一。歙砚雕琢古朴雅洁,平浅端方,多采用古器物之螭纹、夔纹、云雷纹,间有流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整个造型和格调是典雅、雍容大方,堪称“样制古雅”(宋?唐积《歙州砚谱》)。总之,歙砚雕琢布局得体、刀法细腻,造型高雅别致、清新脱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传统风格。

制作歙砚的婺源龙尾山石材,其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10亿年以上,为泥石粘板岩,属水成变质岩中的碎屑岩类;岩石成分有石英、绢云母、碳质、黏土及硫化银、硫化铜、铁、锰等少量金属矿物质,石质坚润。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所含成分的差异和受到挤压、渗透、地热等外力作用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不同的构造形态,纹色千姿百态,色泽似黑实青,佳者透绿,呈青碧色,为歙石之珍品。长期以来,主要依据纹色将歙砚石区分为罗纹、眉子、金星、银星四大品类,各品类又以其纹样之不同,再细分为数种至数十种石品。

罗纹是指砚石呈现绫罗一样的细纹,状如波浪翻腾,秋云变幻,是含有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的黏土质在岩石中作层状排列所致。罗纹的品种有20种,层次极薄的为细罗纹,略厚的为粗罗纹,层次整齐规则,纹如毛刷擦过的为刷丝罗纹,层次作不规则曲折的为水浪纹或漩涡纹,此外还有蒜子罗纹、鱼子罗纹、犀角罗纹等。罗纹石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细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出水的名贵精品,十分少见。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表现,石面上可见布满偏黑色的小点,细如针尖戳痕,或呈指甲之痕。眉子又分大眉子、对眉子、长眉子、短眉子、雁攒湖眉子等13种。

金星是硫化铁在岩石中呈点状散布形成的,大者如豆,小者如黍,至小如鱼子,如果融为片状、云雾状则为金晕。金星的品种有雨点金星、鱼子金星、葵花金星、雨丝金星等十多种。

宋代歙县龙尾石雕的砚,时为天下第三品砚。龙尾石性皆润泽,色俱苍黑,缜密可抵玉,滑腻而能起墨。宋时,其砚的雕刻线条明快,浑厚大方,人物多为单线阴刻,也有线刻和半雕相结合的,并注意突现石上星眼纹色加以巧作,浑然一体。现代歙砚雕琢,主要继承宋砚雕琢的传统风格,以精细工整为其特点,这是徽墨制模工人和新安版刻工人长期相互切磋所致,一般以浮雕刻线为主,不作立体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间或也有深刀镂刻的,但刀法细腻,层次分明,与墨池开挖相互呼应,整体造型十分协调。

文房四宝(胡晓洋摄)

歙砚因有制作官砚之传统,其形制大都为长方形,边刻纹饰,线条流畅。宋、明两代,多为简作,以素著称。清代则多繁作,精雕细刻,风格多样,品种五花八门。清末民初,兴写生作,即以砚石雕成瓜、菜、虫、草、竹、柳、盘、篮之类。现代歙砚造型,大致可分四类:一为仿古代式,浑厚古朴,多作收藏;二为自然式,即根据砚石形状、花纹,因材施艺,掩疵显美,巧作而成;三为大冠式,其砚堂、墨池、上砚边、下砚边的比例一般为8∶4∶2∶1,砚边雕有螭龙、回纹等纹饰,池开砚舌、背刻复手、内镌铭文,为宋以后传统砚式;四为玉堂式,为长方形,砚边宽约为砚宽的十五分之一,边上不饰图案,为普通砚,又称素砚、素边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