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殿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殿试分类:【传统文化】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又称廷试。汉代对各地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皇帝亲以策问、对策、射策等方式考核,此为后世殿试之始。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开科举制殿试之先例,但尚未成为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主考官李?用情取舍,下第者不服,太祖于讲武殿以诗赋复试,录取者皆赐及第,自此殿试遂为常制。元代称殿试为御试。明、清两代,会试中选者再行殿试,考策问,录取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出榜:第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俗称传胪;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中皇帝对省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亦称廷试。为科举最高阶段的考试。可追溯到西周天子在辟雍亲试诸侯所献贡士,考其射试;及汉皇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皆为后世殿试的先例。科举殿试始于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试贡士于洛城殿。然此为皇帝亲自主持省试,与后世的省试之后另行殿试有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正式确立殿试制度,由皇帝复试礼部考试及格者,以最终决定取弃次第。从而初定后世科举州试(乡试)、省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体现了皇权对科举的掌握。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殿试进士以三甲发榜。后分为三甲五等,亦成定制。考取一、二名为一甲,赐及第;三为二甲,赐出身;四、五为三甲,赐同出身名义。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进士及第即授以官职。元顺帝时,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只限三人,明、清两代沿为定制。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殿试规定:应试者黎明入保和殿中左门,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种种礼节,至近十时始颁下策题。应试字必正体,文必到行,破体贴书,悬为历禁。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后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四条为题。贡士对策,限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交读卷官八人转流传阅圈定,圈多者为佳卷。再呈于皇帝钦定御批名次,然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殿试中式的进士,还须应试朝考一次,亦于保和殿举行,试毕即可分别授职。 又叫廷试、御试。宋代贡举的最高级考试。唐武后载初元年(689)策问贡人于洛城殿,以为殿前试士之始。然唐初以考功郎中掌贡举,武后是以考功之试移至殿前,不是于考功已试之后再试一次,故唐时殿试偶或行之,不是一级正式的考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取礼部已试之士于讲武殿重试之,宋殿试自此始。以后制度日渐完备,成为省试之上的一级正式考试。仁宗时曾下诏废除殿试,但旋即又恢复。真宗景德年间,制定“亲试进士条制”,具体规定了殿试的程序和规则。凡举人经省试合格后,须再经过殿试合格,才能正式取得出身。殿试之日于殿之两庑张?列几席标姓名其上,举人拜阙下后入席,一日内试诗、赋、论三题,特奏名人仅试论一道。神宗时殿试改试时务策。试卷由内臣收之,封弥、誊录、考校、定等约需十天。考试成绩分五等,第一、二等赐及第,第三等赐出身,第四、五等赐同出身,其等次与省试榜常有上下。宋初有屡过省试而殿试不中者,嘉钓二年(1057)以后,凡能获得礼部正奏名者皆能通过殿试,取得出身。考试结束后,皇帝临轩,举行唱名仪式。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以别于省试之省元。登第者依次释褐授官。殿试同省试一样,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碰到皇帝有三年之丧则罢殿试,而以省元为榜首。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