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渊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3 陶渊明东晋诗人。主张大济苍生。不满时政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悲愤慷慨,怒目抗争。后辞官归田,长期隐居农村,躬耕田园,生活贫苦。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语言自然,风格冲淡,以此与污浊仕途相对应,为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其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亦有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046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记载为陶侃曾孙,后人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现实,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诲经·精卫衔微术》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今人有排印本《陶渊明集》。 陶渊明365—427Tao Yuanming晋宋时期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时家贫,父亲早死。好读书,受儒家“六经”影响,有及时进德修业的幻想。又受玄学和名士风度浸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居乡里多年。29岁时,因“亲老家贫”,起家为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又出仕,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职。次年因母丧辞职归家,开始躬耕,隐居三年。此间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克复京师。陶渊明40岁再次出仕,作镇军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参军。又求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辞官归家,赋《归去来兮辞》,决心息交绝游,返归自然。从此不再出任。归田后,躬耕取资、洁身自好。三年后遭火灾,生活贫困。但独守“固穷”节操,不肯求价于朝市。义熙末征他为著作郎,不就。平时饮酒、采菊、赋诗作文,自娱心志,自得其乐。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在贫病中故去。 陶渊明365—427Taoyuanming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士族,少家贫,好读书。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令。因不满官场黑暗,愤然解任,归隐田园。义熙十四年(418),朝廷召为著作郎,固辞不就。晚年一直过着田园式的恬静生活,直至病死家中。陶渊明隐居20多年,使他有机会接近农民。故在诗篇中有很多歌颂劳动的诗句。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有大量田园诗,如《归园田居》、《怀古田舍》、《移居》等,表达了他不随俗浮沉,不追逐名利的人生观,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其诗情感真挚亲切,语言朴实精炼,形成了平淡而爽朗的独特艺术风格。但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其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人人怡然自乐、无剥削、无压迫的幸福社会,作为自己精神寄托之所,反映出作者晚年厌恶征战无宁日、剥削无限度的社会。今有《陶渊明集》,存诗120余首,文10余篇。 陶渊明365—427年Taoyuanming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大司马陶㑆曾孙。少家贫,好读书,性情怡静,喜爱自由,不慕荣利。早年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次出仕,任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等职,看到了官场的腐朽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堕落,对现实感到厌恶和失望。在彭泽任县令时,因要束带见郡督邮一事,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乃弃官归隐,隐居不仕。后卒于家中,生前友好私谥曰 “靖节”,故世称 “靖节先生”。隐居二十余年,躬耕自资,接近农民, 纵酒吟诗, 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有 《归园自居》、《怀古田舍》、《移居》等。其诗描绘了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我国文人创作中首次歌颂了劳动,并隐寓自己洁身守志,虽遇饥寒仍持高尚志节,蔑视权贵,不愿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品格,旧时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多以他的高风亮节自励。在《咏荆轲》、《拟古》、《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等篇中,抨击时政,抒发了诗人满腔悲愤与“金刚怒目”式的抗争。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观,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农民的愿望,启发人们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标志着他思想发展的高度。其思想大抵儒道互补,外道内儒,在中国士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昭明太子萧统辑其诗文为《陶渊明集》八卷行世。 陶渊明365—427Taoyuanming晋宋时著名文学家。字元亮。一说他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及父亲均只做过小官。陶渊明博览群书,且有济世之志,但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喜园林而不乐仕宦,故29岁前一直家居。晋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出任江州祭酒,此后十三年间,时隐时仕,先后做过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因时局动乱,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污浊,毅然辞官归田,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生活,守节不仕。卒谥 “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存诗126首。其诗主要有两类,一是咏怀诗,二是田园诗。其咏怀诗内容广泛, 既包括他中年宦游之作,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作镇军参军径曲阿作》等行旅之作,也包括他归田后的抒怀言志之作,如《饮酒》20首, 《杂诗》12首中的大部分及 《读山海经》13首等, 抒写了他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中年的 “有志不获骋”、晚年的 “猛志固常在”的思想轨迹和精神状态,表现了其“静念园林好” 的归隐之念, “心远地自偏” 的与官场决绝之情,“悠然见南山”的隐逸闲情和 “终宵不能静”的愤慨不平。其田园诗成就最高, 《归园田居》5首、《西田获早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等,均为著名的代表作, 充分表现了陶渊明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守正不阿的耿介品质,对污浊官场和腐朽世族制度的憎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深切感情,以及《桃花源》的理想。当然,少数作品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情绪。陶诗真情充溢,一出于平淡自然。其内容多写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诗中所展现的景象又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使人读之倍感亲切;他与读者坦诚相见,从不掩饰自己,这种淳真之情颇富感染力。其诗中景物描写,不重工笔描绘,而以写意为主,使主观之“意”与客观之 “境”(景物、场景)浑然一体,意境高远, 清新拔俗。其语言丰富多采,既有加工提炼的口语,又巧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多用比喻、象征、双关语,但都自然本色,精美纯熟。王圻《稗史》称其语言“情之所著,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融,无不可写入”。苏轼 《与苏辙书》称其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以平淡自然、浑融完美的独特诗风, 一反玄言诗的枯燥寡味和以丽情密藻为美的形式主义诗风, 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出一片新天地——田园诗, 其内容与风格对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又是一位辞赋家, 其 《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均为名作。陶渊明又是杰出的散文家,《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均久传不衰。梁代萧统编定《陶渊明集》8卷。清代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最为通行。新注本有王瑶的《陶渊明集》、逯钦立的《陶渊明集》等。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的祖父辈都曾做过官,但他的家庭不是门阀世家,在东晋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的家庭没落了,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济世抱负。 陶渊明365—427晋宋间文学家。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大司马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此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厌恶官场污浊,弃官归隐。南朝宋元嘉初年卒,私谥靖节先生。现存诗120余首,散文、辞赋10余篇。其诗多作于归隐后,田园诗占很大比重。《归田园居》、《怀古田舍》、《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饮酒(其五)》等,描写躬耕,歌颂劳动,赞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并以此对比于污浊的仕途,显示了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前人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而另一面,他“于世事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题未定草》七),《读山海经》、《咏荆轲》等篇,昂扬嫉世,金刚怒目,为慷慨悲愤之音。陶诗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平淡天成,而又含蓄精炼、韵味隽永,感情深厚,委婉自如,创造出一种情、景、意交融的境界。《桃花源记》为其散文名作,其“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虽属虚构,但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辞赋以《归去来辞》最著名。其他篇章亦多为世人传颂。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后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从他汲取营养。传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又名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世族家庭。曾祖陶佩曾任东晋大司马,祖父曾任武昌太守。陶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因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弃官归隐,固守田园,作《归去来兮辞》,此后一直躬耕隐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喜琴书,喜饮酒,自称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其作品重在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景,歌颂了农业生产劳动,赞美了农村生活。其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意境深厚感人,构思精巧奇妙。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劝农》、《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等。为后人开拓了田园诗新领域,在文学史上影响也很广泛。有《陶渊明集》传世。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士族家庭,少时“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肖统:《陶渊明传》)。作《五柳先生传》,自此于五柳先生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9岁出仕江州祭酒,后又出任荆州和江州刺吏幕僚、镇军及建威参军。41岁时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士族门阀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家。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自此隐居农村,日与樵子农夫相处,以躬耕诗酒为乐。存诗120余首,散文辞赋十多篇。其诗大部分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诗既有表现消极避世思想的“宋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又有表现壮烈心怀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晚年所写《桃花源诗并记》,反映了对宁静和谐、风气淳朴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后人编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时家境已经没落。少年时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直到29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节辱身在官场周旋。曾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他应束带相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独善其身”的道路。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近四言诗的韵文。陶渊明的散文虽然不多,但文笔简洁朴素,真切传神,反映了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的小传。文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情等。《桃花源记》,则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自祭文》对自己的一生的行事,毫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了耿介品格和一种孤高的态度,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曾经激励了后世许多人。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至陶渊明时,家世衰微败落。29岁始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不久辞官而归。后又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41岁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挂印辞官,归隐不仕,病卒于家,友朋私谥靖节。其作品由梁萧统编为8卷,后人增为10卷,称《陶渊明集》或《靖节先生集》。今存诗120余篇,文10余篇。诗歌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田园诗,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桃花源诗》、《怀古田舍》等。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的人。他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风光与生活,歌咏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及与农民之间的友谊,记叙了他躬耕稼穑的情景及归隐生活的艰辛困顿,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官场生涯的厌恶,显示了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节操与品格,并使劳动第一次在我国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杂诗》、《饮酒》等组诗中部分篇章、《咏贫士》、《读山海经》等组诗中大部分篇章,以及《咏荆轲》等。这类诗或直接披露胸襟,或假“咏史”以抒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对污浊现实的批判,以及壮志难酬的满腹牢骚。尽管诗中包含了一些人生无常、明哲保身、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健康的。其诗作以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中古诗坛玄言诗的统治,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一股新的气息。运用平淡的语言,凭借白描手法,通过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一种醇美的艺术情趣,不少诗篇都平淡有致,质朴精练,达到了“自然美”的艺术境界。在描绘田园风光时,常常注入情感,融进哲理,铸成情、景、理相统一的意境。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很有特色。《桃花源记》,构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虽为空想,并带有老子“小国寡民”的烙印;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归去来辞》,以流畅和谐的语言、悠闲欢快的情调,抒写了归田之乐。《五柳先生传》、《闲情赋》、《感士不遇赋》等也都一扫西晋以来骈俪萎靡的文风,挥洒自如,不事藻绘,为后人传诵。其诗文在东晋时虽未为世人所重,但自唐以后却受到了推崇,很多著名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一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时期大文学家。生于365年,卒于427年。41岁开始归隐田园。其诗、赋、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数量虽不多,但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诗并记》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