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毡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毡包分类:【文化精萃】 蒙古人的传统住所。古代汉族称为“穹庐”、“毡帐”,现代又叫“蒙古包”。毡包大小取决于包壁多少,小毡包用4张包壁相围,大毡包则用更多的包壁。包壁用柳条交叉连接而成,搭毡包时需把它撑开,把一根根细长的椽木一头绑在包壁上,另一头绑在木头顶圈上。毡包的框架搭好后再装木门,在包壁外和顶圈上围毡子,并用粗绳加以固定。毡包中间高约3米,周围高1米多。木头顶圈就是天窗,由专制的毡子覆盖,白天掀开,光线由天窗射入,烟筒也由天窗伸出包外,夜里则盖上毡子。毡包的木门朝南。毡包内的陈设是固定的。正面设长方矮桌。西边放衣箱,衣箱上有佛龛。东面放厨柜、牛奶桶等各种器皿。包中央有炉灶,灶高一尺多,上面放铁锅。灶前有木箱,盛放作燃料用的干牛粪。地上铺毡子、兽皮。富人的毡包面积大,装饰华丽,围的和地上铺的是雪白的新毡。毡包搭拆方便,适于游牧,其所有部件和家具仅几辆牛车就可搬走。毡包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夏季盛暑,包壁围毡下沿可掀开,包内甚凉爽。近年毡包已有改进,外面用雨布保护,包内铺地板,牧民睡轻便铁床。没有了佛龛,增加许多现代家庭用品。由于人口增多,住房供不应求,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离市心稍远地方,毡包绵延不绝,为数众多市民仍住毡包。一些老年人宁肯住毡包,不愿住公寓楼房。 即蒙古包,蒙古族的住所。有大毡包、小毡包数种。包顶如伞,可启闭,用以透光散烟,颇似天窗。门装小扉,用两块线毡做帘。包内铺地毡,正面设炕。左边放木柜,上供佛像,前摆佛器,供有乳肉祭品,为佛坛,朝夕膜拜。右边另放大、小木柜,用以放衣物。左为男子居室,右为女子居室。厨具罗列包中央隙地,并设小灶,燃料多用牛马干粪,用以做饭取暖。毡包可拆装。结包由妇女操作。蒙古族旧时也有筑屋居住的,但多是土房,四周围用树枝。如今则盖砖房。 除上述主房,家家户户还建有以下几种附属房屋和棚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