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间游艺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间游艺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与民间表演艺术有关的还有各地民间丰富多彩的游艺习俗。福建各地民间的游艺活动一般多集中于过年过节或其他赛神祭祀等场合举行,其中又以元宵、中秋和一些重要的迎祭祀活动时为多见。游艺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踩街游行、台阁歌舞、花灯灯谜游艺等文艺表演娱乐形式,同时也有民间自发举行的充满乡土情趣的各种游乐活动,如赙状元饼、曳石、点孔明灯等。清代以来,各地元宵节除了保留传统的灯会如闹花灯、排鳌山等外,同时还有踩高跷、舞龙灯、打狮马和台阁游艺等娱乐活动,称为“闹元宵”。所谓“台阁”,有的地方也叫“阁台”、“阁棚”,闽南诏安、云霄等地称为“艺棚”,是福建民间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游艺表演形式。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说:“上元张灯……又为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俳优百戏,煎沸道路。箫鼓喧阗,至于彻夜。”一般而言,“台阁”宽广约如古式眠床,周边围着一尺多高的栅栏,台的两端各竖铺铁杆和木板,阁中化妆表演的人物坐于上面,出两名壮汉抬着台阁参加游艺队伍踩街。至今为止,在各地元宵节举行的游艺活动中,台阁的表演仍然可见。至于舞龙舞狮等活动,各地亦十分常见。清代以来,泉州的灯谜尤具特色,这在《闽都别记》中也有描述。如第394回说:许参将之孙许豹略在泉州,“值元宵佳节,豹略常出看灯……两边街有长乐、福清人开光饼店,亦有连江、罗源人合开老酒店,古田人开红曲米店,汀州人开烟店。至夜各店或挂灯谜与人猜,或出对与人对。那夜长乐人与连江人对猜灯谜,长乐贴一张:‘关老爷卖马,周仓不肯画号。(打物二)’连江人便猜曰:‘弓(跟)箭(占)。’遂准着,拆去看,槟榔食了。……长乐人既去,连江人曰:‘长乐伙已去,今来与福清对挂对准。’福清人曰:‘我不出谜,来出对。’连江人曰:‘就出对,句我先出。’即写贴于灯笼上:‘古田兄缚甑,做福清糕,炊长乐祭’。福清人即对,亦写贴灯笼上:‘汀州拐打刀,剖连江鸡,教罗源猴。’”这一灯谜以谐音字入句,寓意明白,互相嘲讽,可谓妙趣横生。闽中地区民间至今仍俗呼福清人为福清哥,长乐人为长乐拐,连江人为连江鸡,罗源人为罗源猴,其中虽有些贬义,但一般人听了不会去计较。这些谑语经《闽都别记》描述,句句入对,十分有趣。 现代闽南等地的元宵游艺活动依然热闹非凡,各种游艺表演精彩纷呈。著名的有车鼓阵、宋江阵和台阁等,其中最富民间特色的是由妇女饰演的车鼓阵。车鼓阵阵容壮观,队员们各执琵琶、洞箫、唢呐、三弦、铜钟、小铃、拍板、和锣,沿街演唱南曲或民间小调。此俗长期流传,至今不衰,成为闽南元宵游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闽北各乡村从正月初三起就盛行游春戏演出,元宵节达到高潮。闽西连城罗坊乡自清代以来就有“走古事”之俗。乡人设演古事的棚台,上有古装饰的男童表演,众人轮抬棚台走村串户,以寓吉利。各地较有特色的游艺表演还有诸如沙县、闽清等地的肩膀戏,莆田民间的跳棕轿舞等。闽西等地民间游艺比较常见的亦有舞龙舞狮、踩马灯、踩船灯、采茶灯、打花鼓等。 各地民间自发举行的各种游艺活动,往往充满浓郁的乡土情趣。闽南厦门、泉州等地有玩赙状元饼等活动。中秋夜阖家团聚,围桌赙饼,所赙之饼称为“会饼”,其中状元饼1个、榜眼饼2个、探花饼4个、进士饼8个、举人饼16个、秀才饼32个。赙饼的方法是以6个骰子齐投于大碗内,大家依次投子,看骰子的点数得饼。有一个四点红的可得一个秀才饼,得四个四点红的可得状元饼。得状元饼者,被视为好运。中秋夜在闽东霞浦等地还有一种曳石的游乐活动。所谓“曳石”,即以绳系石,在中秋夜沿街拖行娱乐竞赛。当地民间传说此俗与明代戚继光抗倭斗争有关。类似习俗在闽北顺昌、闽中福清以及闽南等地民间也有存在,如清光绪《漳州府志》卷38载:“上元,石码及海滨又有持石头相扑。折肱破脑,有司历禁之,终不可止,谓之掷石之戏。”惟其时间在上元而已。闽东福鼎等地民间中秋夜有三人骑大马、犁石、拔竹竿、站缸等游艺活动。“三人骑大马”一组三人,一人在前当马头,一人在后做马身,另一人则骑在马身,一手做扬鞭状。比赛时,三人同步奋进,以先到达目的地为胜。“拔竹竿”类似于拔河活动,“犁石”则与霞浦的曳石游艺活动类似。当地民间传说,这些活动亦都源于明代的抗倭斗争。顺昌民间有拖木驴的习俗,木驴以板钉成,人坐其上,横冲直撞,呐喊过街。此游艺俗认为可表人丁兴旺,一说拖驴可赶鬼。至于连城河源十三坊民间的游马戏活动,其花台彩车等游行队伍可长达数里,惟其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三。 在各地民间游艺活动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为数众多天真无邪的儿童们充满童趣的游乐活动,其如摆“坎片塔”、烧塔仔、鸭母拖车和放孔明灯等。中秋之夜,儿童们聚集村头巷尾,用许多陶片逐层垒成塔状,其内点灯或燃柴火,闽中地区俗呼“坎片塔”。《榕城岁时记》说:“小儿聚瓦石作七层塔,巧致可观。每长街一望许则堆一塔,夜则张灯一盏。自十三至十六凡三日夜始毁去。”每逢中秋或中元夜,儿童们往往成群结队在街头巷尾搬砖头拾瓦片垒瓦塔,中燃柴草,还夹放鞭炮,在熊熊火光中,孩童们高唱“太平歌”,气氛十分热烈。闽南等地此类活动称为“烧塔仔”。孩子们在中秋夜捡来一大堆瓦片,垒成一个高可二尺的圆形小塔,放入火炭和木块在塔中燃烧。民间认为,塔仔火烧得越旺越有彩气。闽南等地的儿童在中秋节前就去溪边挖取优质高岭土,捏成各种形状的鸭母。再于鸭母身底部向后钻个小孔,前后进穿两支竹筷,制成四个轮子,待风干以后,于八月十五之夜在鸭母身上装上点燃的火炭、锯屑等物,前面用绳子拉着轮子滚动前进,后面则从鸭屁股中放出火屎,孩子们见状乐得哈哈大笑。放孔明灯则是青少年们的乐事。所谓“孔明灯”,是取上等棉纸,用糯米粉粘糊制成一个高可一人的密封大纸筒,以适当粗细的铅线制成一个底框,紧紧同棉纸罩粘合起来,又用铅线在底框交叉扎牢,再在其正中扎上一个油枝,即孔明灯的发动机。油枝用布条扎好,经反复浸油并曝晒多次,直至操纵者认可了,才扎在孔明灯底。中秋之夜,大家来到旷野,用两条长板凳垫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四个上角,几个人扶住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油枝,灯中立刻升起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小伙子们紧紧按住底框,待孔明灯内充满烟气之后,指挥者下令放手,孔明灯便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场面蔚为壮观。沙县等地民间称为“放天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