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利工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利工程分类:【地域文化】 中原境内河流较多,大小约有1000多条,分属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个水系。由于河流众多,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运河工程
战国时期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兴修的运河。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加强与宋、郑、陈、蔡诸国联系,开始兴修鸿沟,先在荥阳黄河南岸建筑堤坝水门,引黄河水入荥泽、圃田泽,从圃田泽挖大沟东至魏都大梁(今开封),再由大梁向东折而南下,沟通睢水、 水,沿着沙河水道,流入颍水,由颍水汇入淮河。开浚鸿沟,将黄河与淮河的睢、 、沙、颍诸支流联系一起,初步形成中原水道交通网络,促进了魏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史记》记载: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史记?河渠书》),它使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道四通八达。鸿沟的开凿,是一项复杂的水利工程,需要掌握沿线水源、水流、土质、地形等资料,建立闸坝设施,反映出当时水利工程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隋唐时期的通济渠:隋初统一全国后,全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需要加强黄淮之间与全国各地的水运交通。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① 。通济渠自东都洛阳引谷、洛二水至黄河,再由板渚(今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经荥阳、开封,与汴水合流,经过商丘、永城、宿县等地,在盱眙汇入淮河。后来通济渠与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一起,组成南通杭州、北通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运河网。通济渠从设计、施工到管理,解决了一系列科技问题。它的迅速建成,充分反映了中原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二)堤防工程
中原地区的堤防水利工程,以历代人民对于黄河的治理,可作为典型代表。 中原地区黄河两岸开始修筑堤防,不迟于春秋中期。战国时期,沿河赵、魏、齐诸国都筑有黄河大堤,连贯性黄河堤防已经出现。秦统一全国后,开始全盘统筹整治大堤,改建了不合理的堤防区段。西汉后期,黄河决溢逐渐频繁,河道状况日益紊乱。特别自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改道以后,洪水灾害扩大。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奉命治河。王景动用数十万民工,“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后汉书?王景传》)。新修千里黄河大堤,稳定住黄河新河床。自东汉至唐代末年,黄河基本稳定,出现了800年相对安流的历史。 唐末、五代时期,封建割据混战,中原黄河两岸堤防失修,决溢灾害日重。北宋时期,黄河决溢仍很频繁。北宋政府为治理河患,大兴工役,往往动用沿河州县大量民夫,筑堤堵口。河堤的种类,已有正堤、遥堤、缕堤、月堤、横堤、直堤等,各有不同作用。年年发动河堤附近居民栽榆种柳,加固堤防。护岸技术,主要用束埽护岸法。宋人不仅用埽护岸,而且用埽筑堤,用埽堵口。堵口合龙,以治河民工高超创造的三埽叠压合尤门法,效果较好。金代在河患面前,主要是修堤堵决。金代后期黄河改道夺淮入海以后,河患更加频繁。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奉命治河,指挥汴梁等13路民工15万及士兵2万,采用石船堤障水法和大埽堵塞法,堵住黄陵岗附近白茅口大决口。贾鲁疏、浚、塞并举,治河取得较好成绩。 明代前期,河患往往发生在河南北部和东部。弘治年间(1488―1504),刘大夏等人治河,疏浚黄河南岸淤塞支河,北岸修起长堤,如大名府长堤,起胙城,经滑县、长垣、曹州,至虞城,长180公里。明代后期,黄河入淮河道逐渐淤塞,主要河患移至曹县至徐州一线,明政府屡兴工治河。嘉靖、万历年间,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提出“束水攻沙”的正确方针。他对黄河沿线堤防闸坝进行了整修加固工作,在河南的荥泽、郑州、开封、商丘、虞城等16州县,创筑、帮筑的堤坝长达14万丈,控制住河道,巩固了堤防。清代前期,黄河决溢常有发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治理,两岸堤坝渐趋完整。乾隆以后,黄河经徐州夺淮入海河道,淤积日渐严重。咸丰五年(1855年),兰阳(今河南兰考)黄河北岸铜瓦厢大决口,引起黄河改道,由山东大清河注入渤海。铜瓦厢决口后,祥符(今开封)、封丘、兰阳、长垣等地受灾,居民自筑堤堰,保卫田庐。腐朽的清政府无力马上修治,迟至光绪十年(1884年),改道后的新河堤才较完整地修筑起来。 (三)灌溉工程
中原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以豫东南地区、南阳地区、豫北地区最为发达。 豫东南地区:淮水支流史、灌河的期思雩娄溉区,由春秋时代楚国孙叔敖主持建修。它是我国早期的灌溉工程,历史上长期被人民使用。该工程位于今河南固始县一带,相当于今梅山灌区中干渠灌溉地区。 淮河上游的灌溉工程,在两汉时代,以鸿隙陂最为称著。它位于淮、汝水之间,与慎水相连,在今息县以北地方,是个较大的蓄水灌溉工程。西汉末年曾经废弃,东汉初许扬领导民众重加修复,“起塘四百里”,“百姓得其便,屡岁大稔”(《后汉书?许扬传》)。鸿隙陂还与上慎陂、中慎陂、下慎陂、?陂等相通,大小陂塘与灌渠相联,构成“长藤结瓜”的水利工程模式。淮河上游诸支流的水利工程也很多,如《水经注》记载,汝水下游陂塘,就有十余处。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修旧起新,不断兴修水利,逐渐形成了豫东南淮河上游农田水利灌溉网络。 南阳地区:南阳盆地川流纵横,水利设施密集。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带领民众修建水利工程,“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汉书?召信臣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六门?比较著名。它兴建于建昭五年(前34),位于穰县(今河南邓州市)西的湍水上,建有六门,灌溉穰、新野、昆阳农田5000余顷。汉末战乱,一度废毁,西晋杜预又重修复,直到唐代,六门?仍在发挥灌溉作用。六门?上游有楚?,高下八重,周十里,蓄水灌溉,至唐代可灌田500余顷。六门?“下结二十九陂”,诸陂蓄水互相补充,能更好发挥灌溉效益。?水(白河)上的樊氏陂、豫章大陂,?水(唐河)上的马仁陂、醴渠,也都能灌溉大面积农田。汉唐时期,南阳地区水利工程设施,保证了古南阳盆地农业的高度发展。 豫北地区:豫北著名水利工程,有漳水十二渠和丹沁灌溉区。漳水十二渠开始修筑于战国时代,西门豹治邺,“发民凿十二渠,引(漳)河水灌民田”(《史记?滑稽列传》)。两汉时候,十二渠效益十分显著。曹魏时,曹操大加整修扩建。历经北魏、北齐、唐代、宋代,都有修浚。灌溉面积将近10万亩,位于今安阳北部和河北临漳一带。丹、沁流域水利工程,开始于秦代引沁水的枋口渠,故名“秦渠”。曹魏黄初六年(225),司马孚重建沁口灌溉工程,将木枋门改为石门,此处即名枋口。丹水、沁水流域,历代修建不少人工渠道。丹沁灌区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历经隋唐,以至明清,直到近代,屡次修筑,至今仍是水利灌区,可灌沁阳、温县、博爱、济源等地一部分农田。古代清水(卫河)、淇水流域,亦有许多水利工程,两水会合处,曹魏就筑有枋堰(即枋头)。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淇县境内陂渠亦多,农业颇获灌溉之利。 其它地区:中原的水利灌溉工程,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洛阳的洛水渠和大明等五渠,宜阳的宣德等三渠,永宁的宣利等十二渠,叶县的昆水三堰,正阳的石塘陂,新野的?阳渠,西平的二十四陂,汝州的仁义二十七渠,宝丰的石渠,西华的邓门陂,郑州的圃田泽,灵宝的中水等三渠,光山的雨施陂,安阳的万金渠,新乡的槐林闸等。陂塘渠堰分布各地,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