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稻分类:【中国民俗】 湖南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湖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而且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发源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记载,湖南水稻生产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宋前一年一熟,宋仁宗时遣使航海,买早稻万石于占城(今越南南部),分授民种。其稻种清明播种,大暑成熟,比以前稻种成熟期早。湖南积极推广了这一品种,成为自宋至民国时普遍种植的稻种。后又自番国输入番子。这种稻种晚于常稻,夏至播种,早禾割后插秧,寒露成熟,自此民间始有早稻和晚稻,一年两熟。 湖南水稻品种繁多,大类可分为黏米和糯米两大类。黏米又称籼米,据《醴陵县志》(民国版)记载,有红脚、白脚、黑脚、蓝脚及浏阳早稻、中稻、冬黏、晚稻、番子等75种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征集到地方品种900余种,其中不少是名优品种,如通道县的晚粳“粳八”,江永县出产的香稻,历代官府将其定为贡米。还有余赤231-8,湘乡106,岳农2号,早香17,86-70,湘晚粳2号,84-17,被分别加工成丝苗米、珍珠米、香米、软米、猫牙米等优质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湖南水稻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自古便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其产量总是居全国前几位。 湖南水稻生产技术一直比较先进,产量较高,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迅速,因此成为了全国水稻生产的高新科技中心。1949年后至今的数十年里,进行了四次重大的品种改良和技术革命,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引领的杂交技术革命,培育出有较强优势的杂交水稻,亩产达到623公斤,这一成果震动全球。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多次获国家和世界科技大奖。 湘中丘陵地区的稻田(唐大柏摄) 民以食为天,江苏以稻米为主食,故对水稻特为崇拜。古时以正月初八为谷日,吴地以八月二十四为 “稻生日”,此日喜晴忌雨,民间举行祭祀稻神活动,祭时烧宝塔香,唱 《烧香歌》: “清晨早起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祈求处处田谷熟,要保人人寿命长。”水稻成熟时又举行 “稻灯会”,扎花灯,成群结队游行于田间,以庆丰收。 民间俗信,稻谷有趋吉避邪功能,以稻穗挂于屋檐,可镇宅保平安; 挂于新婚喜床,称 “生子谷”,可祈早生贵子; 用稻米一碗,撒上稻柴灰,置于家宅,可除 “晦 (灰) 气”; 家有病人,用稻米一碗,盖上白巾,呼唤米仙人,可治病; 小孩有病,可乞取七家的米煮成粥,食后能愈,称吃 “七家米” (或 “百家米”); 在家堂前 “供米”,可得米神保佑,驱邪得福; 以稻米煮 “白粥” 供“蚕神”,可获 “蚕桑百倍”之利; 以糯稻谷在热锅中爆米花,称 “燥孛娄”,谐音 “卜流”,可预卜流年吉凶收成; 用妇女头发丝串连稻壳,称 “砻糠绳”,挂于堂屋,亦能避邪; 以糯稻柴铺垫新婚喜床,以碎稻柴屑作枕头芯子,可祈婚姻和美,早生宝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