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苏民间的祈子和催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江苏民间的祈子和催生分类:【风俗文化】 出生,是人生仪礼的开端,但早在母亲怀孕以前,就已有一系列的习俗围绕着未来的小孩,祈求和预祝着他(她)的降生。所以,人生仪礼的起点,在举行祈子礼和催生礼时就已经开始了。 祈子礼,是采用某种仪式和方法,祈求神灵使妇女怀孕。旧时,家族十分注重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但人们对生育知识完全不懂,当妇女婚后不孕时,便采取迷信的做法,如有人祈求“床公床母”、“送子观音”、“送子张仙”;也有人供奉“碧霞元君”、“子孙娘娘”、“金花娘娘”;还有人祈求龙和麒麟;做法多种多样。 江苏一带还有“摸秋祈子”一俗,清代《金陵琐志?炳烛里谈》中就记载了南京郊县的“摸秋”习俗:“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苏北水乡还有“送蒿祈子”的做法,“蒿子”为撑船用的长竹蒿,方言中谐音“儿子”。清明时节将参加“清明胜会”船上所用的一根青皮竹蒿,敲锣打鼓送到祈子的人家,妇女接过蒿子,预示接到了儿子。 催生礼,是女儿怀孕了,父母携礼去女婿家慰问孕妇,以祝吉祥的仪礼。《金陵琐志?炳烛里谈》载:“妇人将产子,母家必备小儿服饰及鸡、肉、面、馓相馈,谓之‘催生’。送礼后,逾月不生,则遣女仆备热面数碗送往女家,置诸地,急趋而回,女家人取食之,谓之‘过街面’。是亦催生之余波也。”如今,也有催生一俗,礼品除小儿衣衫外,多为营养滋补品。苏北乡村还有外加竹筷一打、草纸两刀的做法,取意为“快生快养”,与南京的“过街面”同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