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西诗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江西诗派

分类:【文化精萃】

宋诗派。北宗末,吕本中作《江西诗杜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逶、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射过、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五直方、曾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而与吕本中同时被推为该派重要成员的曾几、陈与义却未被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以曾?、曾思二人补为“江西续派”,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孟郊。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又追求奇崛,善作拗体,往往失于晦涩,遭人非议。但对后世影响颇大。

北宋后期诗歌流派。始为北宋江西诗人黄庭坚所倡,因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但此派作家并不都是江西人。代表作家有黄庭坚、陈师道、晁冲之、韩驹等。宋末元初方回又提出此派“一祖三宗”之说。此派论诗推崇杜甫,意在纠正西昆体柔弱华靡诗风。但由于未能继承杜诗现实主义精神,错误认为西昆体弊病在于读书不多和缺乏技巧,故片面强调杜诗在句法、用典方面的技巧,主张“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又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黄庭坚诗作多喜押险韵,用僻典,造拗句,作硬语,不顾诗歌音律的谐婉和畅与形象的鲜明完整。“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又常以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为工巧,对后世有不良影响。参见“一祖三宗”。

最能代表宋诗艺术特征的诗派。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和模仿他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流派。黄庭坚死后,吕本中(北宋名相吕公著之曾孙) 作 《江西诗社宗派图》,尊江西人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 “江西诗派” 一名的来历。事实上,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其诗风也各不相同,只是在创作方法及见解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南宋时,这个诗派影响越来越大,曾几、陈与义、包括吕本中自己,也都被目为江西诗派;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过江西诗派的熏陶。这一派诗人多学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 “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 “祖”,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 “宗”。宋代诗人的一个共同倾向是 “以才学为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诗坛领袖都是大学者,黄庭坚的贡献就是总结了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并在创作中加以实践。黄庭坚推崇杜诗韩文,因其 “无一字无来处”,都是化用前人词句而来,于是他提出 “点铁成金”和 “脱胎换骨” 两种妙法。前法指借用前人的词语和典故,加以点化,推陈出新; 后法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同时加以变化,化腐朽为神奇。这样 “学问” 能化为诗,而诗中也有 “学问”。黄庭坚的主张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就在于他自己有成功的实践,并非纸上谈兵。如其描写奕棋的诗有: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前句借用《南史》上所载梁朝湘东王萧绎盲一目的故事,说自己有一片棋仅一眼,死而心甘; 后句借用 《史记》所载楚汉以鸿沟为界相持不下的故事,说自己虽死了一片棋,犹可支撑争战。又如其赞美朋友的诗作: “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将出自西汉李延年歌诗的“倾城倾国”这样无人不晓的成语用得极有新鲜感。但是,这样的“学问” 诗,自然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学问,才能理解其意义,体会其妙处。南宋严羽便对这种“以才学为诗” 的风气非常不满,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写诗,以做学问的态度来读诗,都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差事;事实上,许多诗人的记忆力并不惊人,为了在诗中展示才学,往往是靠翻类书来寻找拼凑典故,而许多读者也并非学问家,也要靠翻类书来找到这些典故的出处。有趣的是,江西诗派这种写来费劲、读来费神的诗,却在古代文人中非常盛行,尤其在以博学相矜的清代,江西诗派 “无一字无来处” 的主张甚至成为某些诗人的 “金科玉律”。

赵宋年间,经济发展,生活优裕,诗人们能从容酬唱。但毕竟“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蒋士铨《辨诗》),于是只能在技巧方面求新意。黄庭坚“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结出一套易于学步的创作方法,指导后学,师友传授,一个以黄为中心的江西诗派便逐渐形成了。其名称源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为祖,下列陈师道、谢逸、韩驹等25人为成员,以后又有陈与义、曾几诸人。从此江西派蜚声诗坛。该派以“创新辟奇”(田雯《古欢堂集》)为宗旨,形成了多种风格,黄庭坚瘦硬;陈师道朴拙;陈与义浑厚;吕本中沉郁,可谓千姿百态。他们着意于“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达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故该派诗人多苦吟。江西派在突破唐诗影响,形成宋“筋骨思理”的独特风格中,起了重大作用。黄宗羲称其为“宋诗之渊薮”(《黄梨洲文集》)。在长达200年的传承中,影响远及明清,朱彝尊说:“终宋之世,诗集流传于今,惟江西最盛云。”(《曝书亭集》)

宋诗流派名。北宋末年,出现了一个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群,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逶、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

、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王直方、僧善权、高荷(据《苕溪渔隐丛话》所载)凡25人为其“法嗣”,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立。到了南宋,江西派影响遍及诗坛,当时曾有江西派总集《江西诗派》、《续派》刊行。被归入此派的还有陈与义、吕本中、曾?、赵蕃、韩?等人。江西派并非全为江西人,但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成员中江西人也比较多,故称。他们对诗歌的见解以及诗风大体一致,形成一些共同倾向,如:以学习杜甫、黄庭坚相号召,尤其把黄庭坚的诗论和创作奉为楷模,宋末方回更总结为“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诗歌内容着重表现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亲戚师友的情谊、对人生的理解洞察和气节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退避社会、转入内省的明显倾向;艺术上力求趋生避熟,翻新出奇,“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追求语言瘦硬劲健,句法奇崛峭拔,音调生硬拗折,色泽枯淡清雅等。

黄庭坚是江西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他反对以诗歌直接干预现实,艺术上力主自出新意,自成一家,强调必须“勤读书”以提高艺术修养和写作技巧,通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即点化、引申、熔铸、改造前人的字面、诗句、诗意而为我所用,达到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对于“句法”、“句中眼”、“诗病”和布局谋篇、造语炼句等写作技巧,他也多所论述。由于他的诗论比较系统而且具体可循,故被江西派奉为圭臬。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论桴鼓相应,虽“资书以为诗”,而能屏弃熟滥、变化出奇,又喜用僻典奇字,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风格生新瘦硬,虽未免流于艰涩,然气象森严、突兀横奇,在诗坛独树一帜,成为江西派学习的模范。陈师道认为学诗应当学杜甫、黄庭坚,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其诗思深情真,脉络分明,锤炼简洁,形成不同于黄的独特的“朴拙”风格。江西派诗人不宗黄即宗陈,由于黄诗更富书卷气,更能代表时代风尚,故宗黄者远较宗陈者为多。列名《江西诗社宗派图》的早期江西派诗人诗论不少,但所论不出黄、陈范围;诗作甚多,然大多为黄、陈诗风的继续,且内容更加远离现实、境界更加琐细狭小、风格更加枯硬拗涩,唯韩驹、晁冲之、徐俯较有成就。

南渡之后,部分江西派诗人有所新变,写作了一些抒发国仇家恨的诗歌,尤其是陈与义诗悲壮激昂,从内容到句法、声调都直逼杜甫。针对江西派末流的?刻窘涩,吕本中倡为“活法”说、“弹丸”说,提倡圆转敏捷、波澜变化的诗风;曾?也风从响应,引导诗歌向轻快流利发展;陈与义亦主张“天下书不可不读,然慎不可有意于用事”(徐度《却扫编》卷中)。他们的诗风也出现相应变化,如吕诗流动明畅,曾诗活泼清雅,陈诗沉郁苍凉,表现出与早期江西派不同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南宋初期的诗人仍未越出江西派藩篱而自创新路。此后,江西派对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大家和南宋中后期一些诗人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流派,在四灵派、江湖派的冲击下即告式微。

江西诗派是宋诗中影响最深远的大流派,其力求出新的精神、对形式技巧的执着追求和特色鲜明的创作,为宋诗形成有别于唐诗的独特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此派以文字才学为诗,颠倒了文学创作中的源流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其末流堆垛典故词语而不能翻新,晦涩险怪,枯槁粗硬,兴味索然,甚至流于剽窃,沦为“偷语钝贼”,每为论者诟病。尽管如此,江西派对生活狭窄而书本知识丰富的士人很有吸引力,因此不仅能在北宋末、南宋初风靡一时,宋以后也不绝如线,清末的“同光体”即其余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