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汤斌的哲学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汤斌的哲学思想

分类:【地域文化】

孙奇逢的门人汤斌,河南睢县人,生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曾任《明史》总裁官、礼部尚书等职,为清初“理学名臣”,深得康熙信任,《清儒学案》称他:“先生笃守程朱,亦不薄陆王;身体力行,不尚空论。”站在程朱和陆王两者之间,调和折衷,不主一是,这与孙奇逢的学术立场和风格是一模一样的。

汤斌性甘淡泊,在词馆时“居京师,绳床破被,数椽不蔽风雨”。居官时,不以丝毫扰民,“夏天帐自蔽,春野荠生,日采取啖之,脱粟羹豆,与幕客对饮”(《汤潜庵集?行状》)。他讲学和作人坚守“身体力行”的原则,他说:“讲论、践履析而为二,世道何赖。”决心要“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清儒学案?潜庵学案》)在当时道学家虚伪成风的社会里,他能言行相顾,实举世之佼佼者,时人也承认他是有操守的真道学。康熙称他“在经筵时,素行谨慎,…任巡抚洁已率属,实心任事”,对他评价也很高。

汤斌从孙奇逢问学受业,本宗王阳明学说,但当时王学已成为强弩之末,而康熙又认为程朱学说更便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大力提倡程朱,朝中儒臣望风希旨,倡言排斥王学,不遗余力。名利之徒争相趋赴,尊奉程朱成为当时风尚。汤斌在当时也承认“程朱为吾儒正宗”,但坚决不肯“诋斥阳明”(《汤潜庵集?答陆稼书书》。他在与孙奇逢同订《理学正宗》一书时,已将陆王列入正宗之内,承认他们的学说。在《志学会约》中,又将姚江诸大儒的语录,列入必课书目,并强调指出:“阳明先生致良知,为圣学真脉。”但是他同时也反对王学末流的空虚与程朱末流的支离。(《岌阳书院学记》)他的哲学思想多本前人的见解和其先师孙奇逢的遗说。

(一)提倡存心。汤斌根据孟轲人性善的学说,认为性善是人心性的本原,他说:凡人为善时就心安体舒,作思就心愧不安,即心性本善的确切证明。但这种善的本能却极易丧失,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爱护,并加以培养、扩充,此为圣人之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这种善的成分已经丧失,就要力求把它找回来,这就是复性。他说:人的天性都不愿去作坏事、当恶人,如果随时随事体察,勿亏此心,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这便是尽心复性的真实工夫。(《潜庵遗稿》卷四)所以存心与复性都是根据一个道理,达到相同目的的两种途径,简单的讲,就是民间所谓要讲良心,莫作亏心事。

(二)对格物的解释。格物致知为朱熹的成说,原意指即物以穷其理,本属认识论 的问题。汤斌解释格字的意义为“正”,物的意义为“心”,格物就是“正心”。与前面所说的存心紧密相配合,成为伦理道德的修养方法了。正人心也是清王朝崇儒尊经的主要目的,他说:对于儒经必需“体验于心”,如果“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他坦白承认,国家大力地推崇经术,是为了兴治化;兴治化的目的是要收到正人心的效果。(《重修苏州儒学碑记》)人心一正,事情就好办;人们易于统治,政权也就巩固,天下永远太平无事。汤斌曲解朱熹本意以投合清廷需要,充分地体现了理学发展晚期的“理学名臣”迫切地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特点。

(三)从识仁体识天理。汤斌把仁作为天人连系的中间环节,是天人可以相互交流的基础。他说天理是形而上的道,目不得见、耳不得闻。(《嵩阳书院记》)但天理流行于宇宙间,体现于人伦日用,仁义礼智各个方面,这些却都是开眼便见的事物(《答姚岳生书》),人们可心领神会地默识,由人伦日用窥见天理的运行,从仁义礼智体贴天理的动向。其中的关键在于识仁,他认为,仁既是人心固有的本性,也是天理具有的内容(《理学宗传序》)。一旦识得仁,就能由此及彼,豁然贯通,识仁是体识天理的桥梁。通过桥梁把握天理――宇宙本体的绝对真理,一切道理均涵孕其中(《理学宗传序》),同时参悟到人性天理本来是同原,因而把人提高到与天同等的位置。这一认识在世界观上,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与天地合德的水平。在认识论上,达到万物、万理皆备于我的渊博高深。在涉世应物上,具有人我一体、民胞物与、大公无私的广阔襟怀和高尚精神。(《理学宗传序》)

这些都是理学家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为此设计过许多构图,汤斌经过一番细心地综合,比前人完整、精致得多,其实都是达不到的幻想,但也决非一场儿戏。这里的核心是体认天理,天理被说得很神秘,实际上都很简单,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封建道德规范神圣化的称谓。所谓通天人境界的圣者,也就是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理想人格,以及它具体化的封建社会里大人君子。

(四)化民成俗的孝道。汤斌从中央赴江宁巡抚任的前夕,康熙指示他说:“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必…使之改心易虑。”(《清史稿?汤斌传》)汤斌找到一个孝字来完成他化民成俗的任务。

汤斌十分重视《孝经》,一到江宁巡抚任上,立即令各州县开办社学,在社学内的主要任务是大讲《孝经》,他写了一篇《孝经易知序》,把一切封建道德,以及年成的好坏,政治的治乱,统统归结到孝上来了,极牵强附会之能事。他在文中说:孝为天下万善之原。人能尽孝道,则事君必忠,事长必恭,交友必信,居官必廉,临民必宽。一人尽孝,则一家化之;一家尽孝,则一国化之。推之天下皆孝子,四海皆仁人,则民气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中州名贤集》卷二)他认为,推行王道在于化民成俗,理学的任务在于正人心,他大力提倡孝道作为化民成俗的主要内容。

汤斌之学不守一家之言,一师之说,在辨别各派是非,得失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他很重视理性认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免了理学中常见的迂腐、偏执和矫伪。又力求避免王学中空虚不实之风,论心不离物,论天必及人。其特点是重现实,贵事功,求成效,务躬历实践,言必可行,不务高远,故他的理论多平易近人,亲切笃实。但多为前人遗说,很少创新,没有个人特点,也同孙奇逢一样,避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比汤斌晚生20多年的张伯行,也是中原地区理学家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河南兰考人,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进士。归筑精舍,藏书万卷,精心钻研程朱理学7年。他与李光地、陆世仪先后同为康熙朝的“理学名臣”,官至礼部尚书。他投朝廷之所好,以倡明理学为己任,崇奉朱熹,力辟王阳明之说,提出“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敬庵。(《清史稿?张伯行传》)他很获得康熙的宠信,是朝廷树立的标兵,也是中州人士的楷模,既把他列入中州三贤之一,又把他列入中州三杰之一。其著述繁多,共10余种,数百卷。但多取前人陈说,旧调重弹,在理论上毫无新意和发明。清代以高官从祀孔庙的共3人,都是康熙朝的大臣,即陆陇其、汤斌,张伯行,河南就占了三分之二。

在汤斌、张伯行的影响下,中州理学出了回光返照的虚假繁荣,讲学成风,著述成风,一个三家村学究也有三两本理学著作,但多陈陈相因,内容空洞,早己被时代淘汰,现在还能从河南各地的县志上,找到许多类似的书名。

康熙中年,文化政策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从提倡理学,强化三纲五常以俾道,变为从长治久安出发,进行封建文化建设。朝廷编纂了十多部卷帙繁浩的大书,仅《古今图书集成》等九部书,就达15268卷,河南许多新科进士,参加了这项文化建设的潮流,这是取代理学统治的考据学的先声。在河南这一新型文化的前驱者有新安吕谦恒、襄城李邦荣等人,而偃师武亿则是这批人中成就最大的典型代表,在他200多卷著作中,没有一部是空谈理性工作,宣告了理学在中原的结束。在道光、咸丰以后,河南地区还残余极少数的理学家,也写出过几本书,但都毫无建树,没有什么影响。辛亥革命彻底结束封建制度,中原理学也最后彻底灭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