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泰山神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泰山神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泰山神文化产生于对泰山的原始崇拜、神话传说、帝王封禅及宗教活动。 (一)泰山崇拜
高山、大海是大自然的两大奇观。大海使人遐想,高山令人仰止,都能给人一种神秘感、敬畏感,启迪人们幻想、深思、探索、追求。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黄河下游,大海西边,古代齐鲁两国之间,海拔虽只有1540多米,在中国诸名山中不算最高,但却平地拔起1500多米(泰安地区海拔50多米),兀立华北平原之左,滔滔大河岸边,形成极大反差,给人以突兀、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赫矣、骇矣、惑矣”(汉武帝对泰山的赞叹词),上可通天,下可主地,神秘莫测的感觉。于是视之如神,造出种种有关泰山的神话来。 (二)关于“东岳”的神话
上古神话,中国有五岳或四岳之说,“东岳”泰山为尊。《尚书?舜典》载:虞舜按一年四季为序巡狩四岳(以大山命名的东、西、南、北岳四个地区),“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东岳”就是岱宗,也就是泰山。“岱”就是“大”,大在古代读音有“大、太、代、泰”四字相通。“岱”就是“代、大、泰”,岱宗是泰山的异名。《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五岳说较晚,但都指出了具体的山名: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泰山于五岳中虽不最高最奇,但以其雄伟和文化发达,居于五岳之首。 (三)泰山诸神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由对泰山的崇拜,逐步形成信仰;由最初的思想观念逐步付诸宗教实践,于是塑造出了众多具体的崇拜偶像――神祗。“举凡国家的、宗教的、民间的、观念的、形象的、天上的、人间的、阴间的种种品类”,泰山神都有涉及,形成了一个连贯性、集中性、典型性极强的相对独立的神文化系统。最近不少人主张中国神话两大系统中的昆仑神话(另一是蓬莱神话系统)系统,产生于泰山(古代的昆仑就是泰山),这是很有道理的(理由从略)。 泰山诸神中最原始的是通天、主地、掌握生死大权的神。 首先,泰山高极,上摩青天,似可拾级而登天庭。为了证实此说,便造出了泰山又名“天孙”之说。天帝的孙子,自然与天帝相通。 其次泰山重大(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比),在地上似无物与比,于是又成了主宰大地的神,齐人称为“地主”,地下的死人鬼魂都要归泰山神管辖,故泰山就成了人死后的归宿处。 其三,泰山雄踞东方,日出之处,为春,主万物生发成长。如《风俗通》说:“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之地。也就是说,既主生,也主死,生死交代,“故知人生命之长短。”(《博物志》)既主生,也主死,似乎自相矛盾。其实,生与死是辩证的统一,是不可分的,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有生有死,才有生机勃勃的世界。 泰山是主生主死之神,但无具体名字。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演变,人们才造出了具体的神碉,如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泰山玉女等女神。至宋代又具体化为碧霞元君,为民间普遍敬仰,求子、治病至诚至灵。除此之外,泰山还有不大为人所知的女神,一位是黄帝系统的女神“天女魃”,曾在黄帝与蚩尤大战当中,受黄帝调遣,出阵作法,制住了蚩尤的风雨阵。另一位是泰山玄女,人首鸟形,曾在黄帝战蚩尤时,授黄帝万战万胜之战法者。西王母都说是昆仑主神,据古昆仑即泰山说,西王母也是泰山神。再则西王母为炎帝女,炎帝为东夷族,生于海岱间,活动于泰山周围,炎帝女自然为泰山女神。 泰山女神之外,还有男神。一位是与泰山奶奶共主泰山的东岳大帝,一位是主冥府的“泰山府君”。按五行系统,五岳配五帝,青帝得配东岳。《周礼》云:“青帝得祀于岱。”之后逐渐演化,唐代开始出现“泰山三郎”(《集异记》)、“泰山四郎”(《冥取录》)等名目。至元代“泰山府君”竟形成一个谱系,一个泰山冥府神灵系统。 除了有名姓的神外,还有些不具姓名的神,如雨神、谷神、日神、月神等等。这些神都有神话传说和祭祀的具体活动仪式。在这些活动仪式中,莫过于泰山封禅。 (四)泰山封禅
1. 泰山封禅的起源 泰山封禅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东岳独有的古老礼仪,是对泰山崇拜和信仰的产物。何谓封禅? 据《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仪式简易明了,而且起于很早的古代。《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的话说,古者封禅泰山者七十二家,他记清的十二家,上自无怀氏、?羲氏,下至禹、汤及周成王。所以司马迁说:其“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对古代的这些封禅传说,许多人以为是“子虚乌有”的“陋儒之见”。其实,这些传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古人迷信天,以为天上是众神所居,主宰人间。能登上天堂与天神沟通,就可增福益寿,以至长生不死。出于这种美妙的幻想,选择能通天的路径,于是找到了高大而人类聚居、文化发达的泰山。再说中国古代有“禅让”之说,受禅者以为是受天之命,所以要“封禅”告天。汉班固《白虎通》云:“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天,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白虎通论》:“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址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这些都说明,封禅的目的,不外乎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① 这种深层的潜意识,在古代先民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的。关于泰山封禅决非子虚乌有,只是秦汉以后,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更增加一层神秘色彩,把封禅与求仙药结合一起,且隆重其仪,把仪式搞得十分复杂,以达到自欺欺人的目的。 2. 秦汉以后的封禅 秦汉以后的泰山封禅,史书有详明记载的为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宋代以后,再无封禅者。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泰山神由主宰天地的地位退了下来,帝王们也认识到利用泰山神达不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了。 泰山封禅都有神秘色彩,而秦皇汉武的封禅则最为典型。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取代了统治800余年的姬姓周王朝,自以为功高无比,千古一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希望世代长久地统治下去,永享人间帝王之乐。于是一方面采用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和打着邹衍幌子的齐国方士的宗教迷信之说,数次东巡,用徐福等渡海寻仙山,求神药,一方面封禅泰山,禅梁父,立石刻辞,歌功颂德。在他即位的第三年,便东巡郡县,郑重地祭祀了齐国崇敬的天主、地主、兵主、阳主、阴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等八神,并“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征询因年代久远其仪厥然堙灭不可得而闻记其详的封禅事宜,而这些博士儒生亦茫然不知答对。于是他一怒之下,“绌儒生”,自定封禅礼仪,开山凿路,乘坐銮车,径自泰山南路登上泰山峰巅,立石颂德后,从北坡下山,“禅于梁父”。始皇封禅采用的是其先世祭祀雍祠时用的礼仪。祭雍是祭祖先的。史载秦氏为少昊之后,嬴姓,西迁居秦,周平王时列为诸侯。“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祠白帝。”秦文公时获玉鸡陈宝,在陈仓立祠奉祀。秦德公时居雍。祭雍祠即其祖先祠。 继秦始皇之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乃效仿其父,“东巡碣石,历泰山”,又在泰山顶上举行封禅礼,命李斯篆书诏文,刻勒于其父所立石碑旁边。这便是传世的《秦泰山石刻》。 秦皇封禅泰山,寻求神药,为的是长生不死,传之万世。但事与愿违,仅十来年便被推翻,为刘汉取代。 西汉初年,国家疲敝,百废待兴,奉黄老之道,与民休息,无力行封禅之事。到汉武帝,经70余年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国力鼎盛,仓廪尽满,京师府库余财,“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汉书?食货志》);四边归绥,六合安定,有了封禅的条件。于是“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史记?封禅书》),封禅成了朝野上下的热门话题。这是汉武帝封禅泰山的舆论准备。 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一是好大喜功,二是笃信神仙道术,希望长生不死,祈求神仙赐药,羽化成仙。于是方士李少君向汉武帝进言:“祭祀灶神就能得一种物品,可使丹沙化为黄金,用这种黄金制成器皿作为食具,可以益寿延年,并可见到蓬莱仙山上的神仙。见了神仙后进行泰山封禅就可长生不死了”。李少君还说曾在海滨见到安期生,安期生赐给他枣吃,枣大如瓜。又说安期生是神仙,通蓬莱仙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李少君病死了,汉武帝还以为他羽化成仙而去,叫黄锤、史宽舒受其方。寻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蒸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如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齐人李少翁以方术博得信任,被封为父成将军。少翁造假欺上,被识破赐死后,汉武帝仍不觉悟,仍然迷信方士。齐人栾大,以长美、敢为大言而蒙骗汉武帝,汉武帝封栾大二千户乐通侯,赐甲第,僮仆千人,嫁以卫长公主,嫁资金万斤,任以五利将军之职。使栾大数月之间“佩六印,贵震天下。”致使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但栾大骗局很快败露被杀后,汉武帝信方术如初。于是又有齐人公孙卿因进神仙方术而取得信赖,继续寻求仙药,并决意封禅。于是,九十多岁的齐人丁公又向武帝进言怂恿说:“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济南公玉带借机献明堂图。这样,汉武帝在“获麟”之后,以为祥瑞,时机已到,便遵循所谓“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的古训,于公元前110年,率师十余万北逐朔方,然后班师泰山,在泰山脚下与诸儒经过一番议论后,登上泰山之巅,筑坛、策牒、谢牛、改元、大赦天下等。仪式完后,又在泰山设明堂,置高祖灵牌,“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接受朝贺,踌躇满志,把这个远古流传的报答天地神祗的封禅典礼和对人间帝王的贺仪结合起来,使泰山封禅开始由神文化向人文化蜕变。此后汉武又分别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天汉三年(前98年)、太始四年(前93年)和征和四年(前89年)四次修封泰山(以上均见《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汉武帝写下了泰山封禅史上独一无二的高峰。 泰山封禅本属原始宗教性质,封建时代,蒙昧迷信的帝王加以利用,一是企图实现梦想的永生,二是用以欺蒙愚众,巩固统治。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力量认识的逐步加深,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也逐步失去了效力,汉武帝之后、封禅事逐步减少。东汉光武帝在谶纬神学的蛊惑下,进行过一次封禅;唐高宗、唐明皇也曾进行封禅。宋真宗出于某种内政外交的原因,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泰山封禅大典,之后,泰山封禅大典可说是寿终正寝了。尽管以后历代帝王都曾按旧有祀典定时祭告泰山,或登临顶礼,但再未举行封禅仪式。 除了泰山封禅和诸神崇拜之外,泰山神文化还有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为了叙述方便,放到齐鲁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中去讲,这里先讲泰山人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