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华大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华大学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校址在北京。前身为清华学校,是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起逐步改办为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时期迁昆明,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京复校,设文、法、理、工、农五个学院。解放后经多次调整,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学。设有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热能工程、电力工程、工业自动化、电子工程、工程物理、化学工程、无线电电子学、工程力学等系,并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 台湾省公立理工科大学。校址在新竹市。1955年,在随国民党迁台的“国立清华大学”部分人员和部分设备的基础上筹建,沿用清华大学名称。首先建立研究生教育机构。1956年成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考第一批研究生。1962年增设数学研究所。1964年正式成立大学部,设核子工程和数学两个系。1972年后才建成一定规模。现设有人文社会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原子能科学院4个学院,12个学系,15个研究所。学生毕业后分别可授学士、硕生、博士学位。在校生3000余人。该校以研究原子科学见长,所属原子能科学院是台湾唯一培养核能人才的园地,并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校图书馆藏有台湾最丰富的核能和原子能文献。该校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多为留学返台的青年专家、学者。 中国著名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北京市海淀区。前身是清华学堂,建于1911年4月,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设有高等科和中等科。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1925年设大学部,开始招收4年制大学生。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初设文、理、法三学院,共15个系。1932年成立工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平复校,设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23个研究所。1948年12月15日,该校获得解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改称清华大学。调整后,设有建筑、土木、水利、机械制造、动力机械、电机6个系。此后,又陆续增设一些新的系和专业,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84年建立研究生院和经济管理学院。1989年全校共设26个系,本科51个专业,有83个专业可授硕士学位,54个专业可授博士学士。并设有32个研究所和140个实验室,还设有10个中间实验工厂。共有在校本、专科生1万余人,研究生2700多人,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00多人。共有专任教师2200多人,其中教授200余人,副教授近900人,专职科研人员1400余人。有国家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26人。有30多人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此外,还有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近百名应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学生修业年限本科生5年,硕士、博士生2~3年。学校占地3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221万册。40多年来,该校共培养出5.6万名毕业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家建设中的骨干,并涌现出一批新的专家、学者。该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担负多项国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任务。在50―60年代,就完成了密云水库设计、中国第二座原子能反应堆的建造、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等重大科研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有77项科研成果受到奖励。在80年代,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了评审和鉴定;有800多项受到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近百项获国家级奖励。1989年该校研制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成功地投入运行,此项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