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实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实录分类:【文化精萃】 编年体史书、全名《大清历朝实录》。官修。清实录馆撰。四千四百零三卷。包括自清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宣统政纪》及《满洲实录》,内容包括各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各个方面。取材多数为各朝皇帝的“上谕”,朝臣的奏疏上作转述。因而较《明实录》逊色。清制规定:帝王死后修成的实录一式五份,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其中四份为抄本,分藏北京皇史?、乾清宫、内阁实录库和沈阳崇谟阁。各朝实录均有修改,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是研究清史的基本资料。有1936年伪满时日本东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印本,包括《宣统政纪》,共一百二十二帙,一千二百二十册。有1964年台湾华联出版社的影印本,不包括《宣统政纪》。 书名。清各朝实录馆修。共有十二朝实录并一朝政纪。其卷数和修撰情况是: 《太祖实录》10卷,崇德元年 (1636) 初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 至二十五年重修,雍正十二年 (1734)至朝隆四年 (1739) 校订。《太宗实录》65卷,顺治九年(1652) 初修,康熙十二年至二十 年重修,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年校订。《世宗实录》 144卷,康熙六年至十一年修,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年校订。《圣祖实录》300卷,康熙六十一年起修。《高宗实录》1500卷,嘉庆四年 (1799) 起修。《仁宗实录》374卷,道光四年 (1824) 起修。《宣宗实录》476卷,咸丰五年 (1855) 起修。《文宗实录》356卷,同治元年 (1862) 起修。《穆宗实录》 374卷,光绪五年(1879) 起修 《德宗实录》597卷,民国初年清室自修。《宣统政纪》43卷,民国初年清室自修,有排印本,后伪满州国重编为70卷。清代实录的撰修,由专门设立的实录馆于皇帝死后负责,事毕馆即行撤消,和常设的国史馆不同。修成的实录,要抄成四部,每部包括汉、满、蒙三种文本,并分别收藏北京的皇史宓、乾清宫、内阁实录库和沈阳崇谟阁 《清实录》 以完整著称,是清代宫廷内外史料的总汇,为各项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所谓实录也有不实的地方,如女真族原为明朝藩属,这于《明实录》 中有明确记载,但清朝统治者千方百计隐讳他们祖先同明朝的这一关系,就多次修改实录,妄图抹杀这段历史,以至清开国时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几位帝王的历史被删改得面目皆非。诸如此类,必须加以注意。清每朝实录,均为人工抄成,长期以来没有印本流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东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全部《清实录》,包括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合用绘图的《满洲实录》,共十三朝,印成121帙,计1210册,另加卷首总目录一帙10册,共1220册。1964年,台湾华联出版社将所收藏的清历朝实录正本影印出版,但该书止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十月,没有《宣统政纪》 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从太祖至光绪十一代皇帝的实录。清制,每帝死后,设实录馆,负责纂修,事毕撤销, 与常设机构国史馆有别。修成的实录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三种文字。按装帧分大红绫、小红绫、小黄绫本,分贮皇史?、沈阳故宫、乾清宫、内阁实录库等处。修改的稿本则藏于国史馆,不许随便启阅。其中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雍正时敕令改纂,到乾隆初完成。蒋良骥、王先谦分别于乾隆中叶和光绪初年,摘抄实录编成《东华录》。此后,各朝实录续有修改,今本已非本来面目。惟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初本已被发现,略能保存清开国初年史事真相。伪满曾以沈阳故宫大红绫本太祖到德宗十一朝实录汉文部分, 加上《宣统政纪》影印, 共一百二十二帙, 一千二百二十册,题为《大清历朝实录》发表。其中《太祖高皇帝实录》十卷(乾隆四年修改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六五卷、《世祖章皇帝实录》一四四卷、《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雍正九年修改本)、《世宗宪皇帝实录》一五九卷(乾隆六年修改本)、《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五○○卷(嘉庆十二年修改本)、《仁宗睿皇帝实录》三五六卷(道光四年修改本)、《宣宗成皇帝实录》四七六卷(咸丰六年修改本)、《穆宗毅皇帝实录》三七四卷(同治五年修改本)、《德宗景皇帝实录》五九七卷(1921年纂修)。为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内中所载各少数民族情况, 对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