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族名。亦称濮人、百濮、卜人。据《尚书?牧誓》,濮人曾随姬发(周武王)征伐殷纣王。原居江汉地区。周匡王二年(前611)与麋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为舟师以伐濮。后滇西南亦有濮人记载。其后来发展,或以为即百越,为壮侗语族民族;或以为元代以后称蒲人,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民族。至今尚无定说。

中国古代西南族群名。又称“卜”、“百濮”、“濮人”等。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后散居今云、贵、川等地,与越杂处。为商周时8个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16世纪,向商进贡过本地产品。前11世纪,参与周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前611年,与麇人伐楚。前523年,被楚攻伐。此后,其部落多被楚合并。战国至汉时期,为夜郎国的一部分。三国时,向蜀进贡。蜀平孟获叛乱后,把一部分迁至云南、建宁两郡。唐代,云南地区有文面濮、赤口濮、黑?濮等。此后,关于濮人的记载很少。所居地区盛产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短狗等物品。有凿齿、断齿的习俗。与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和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民族有渊源关系。

亦称“濮人”、“百濮”、“卜人”。中国古族名。最早见于《尚书?牧誓》, 为商周时的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西南。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周匡王二年(前611), 与糜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为舟师以伐濮。以后,滇西南亦有濮人记载。其演变有三说: 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一说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 元代以后称

*

蒲人,以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一说前期的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 后期的百濮指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西南古代族群名。因族类众多,又称“百濮”。商周至汉唐时期,散居于今川、鄂、湘、黔、滇、桂连接地带及滇西南等地,与越、僚及其他民族杂处。其地物产丰富,多产珠玑、象齿、翠羽、短狗、丹砂等。与中原关系密切,约公元前16世纪,曾以珠玑、翠羽、短狗等方物贡献商汤王朝。公元前11世纪,与庸、蜀、羌、?、微、卢等南方民族参加了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曾以丹砂等方物进献周朝称臣。周宣王六年(前822),楚国叔堪因争位而避难于濮,从蛮俗。周恒王十六年(前704),楚武王开拓濮地而有之,成为楚之附庸。因不堪楚国武力压迫,曾起来反抗,被镇压并吞后,逐渐向湘西、川、滇、黔等地迁徙。向川东迁移者,渐融合于僚人中;退居湘西者则与土著民族融合;江汉之濮与楚人融合后,成为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战国至秦汉,组成夜郎国的种人中,有濮人成分。东汉、三国时,永昌郡(今云南大理以西的保山等地)内有闽濮、裸濮。居住在南中诸郡(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的濮人曾向蜀国贡纳。诸葛亮七擒孟获后,迁濮人数千落于云南部(今云南大理、楚雄等地)、建宁郡(今云南曲靖等地)。唐时,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有赤口濮、黑?濮、折腰濮、木棉濮等。一些史家认为,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广大地区的濮人与越人关系密切,他们与近代侗、壮、水、布依、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西南边疆的濮人,与近代佤、德昂、布朗等民族有渊源关系。唐代以后,有关濮人的记载逐渐减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