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熊伯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熊伯龙分类:【文化精萃】 清代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晚年别号锺陵。汉阳(今武汉)人,出身仕宦之家。顺治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他博学多才,天资聪敏,有“神童”之称。熟悉西洋天文算学,通佛经,楷法、篆隶、弓马、琴棋无一不工。“宋人理学,晋人清谈,兼而有之。”曾作《适逢说》、《鬼辩》、《神论》等书,对宗教迷信,神仙鬼怪之说予以批判。他继承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言论分类编排,并辑录历史上诸家反佛道神学的思想家的言论为佐证,编写了著名的无神论专著《无何集》,以阐发自己的哲学和无神论理论。他站在儒家的学术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作了批判,认为天地万物皆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其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客观必然的规律。“天道无为,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祸福不过是“偶然之遭遇”。“凡言神能祸人者,皆无稽之谈。”他肯定人的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性:“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尚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驳斥了佛教追求超越现实人生的境界,不言生而言死,不言人而言鬼的学说。认为人们迷信鬼神的心里根源是畏死心理和疑鬼幻觉,肯定梦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是鬼神在作祟,是人们“思念存想之所致”、“忧乐存心之所致”。揭示了有神论的认识根源,批判了理学家们表里不一的丑态。他还指出,佛教宣扬的“来世”、“疏漏畔戾而无据”。所谓“天堂地狱”是不存在的。否定道教的神仙方术,指出“血肉之躯,安能长生不死?”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意义。另著有《谷冶堂全集》(又称《熊学士诗文集》)。他的八股文与刘子壮齐名,时称“熊刘”。古文朴实,独具特色。 人名。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卒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字次候,号塞斋,别号钟陵。曾任国子祭酒,官至内阁学士,清初杰出哲学家。他的鬼神观集中体现于《无何集》。他以为人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神灭,不能为鬼神,而世间之所以有鬼神之说,“乃好事者增之”,“凡言鬼神能祸福人者,皆无稽之谈”。他还认为,“天地之间有鬼,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或者是“疑心所生也”,同时也揭示了其社会根源,“衰世好信鬼”的观点,具有民主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