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物化分类:【文化精萃】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等著作中使用的概念,是他从马克思的有关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提取出来的。马克思指出,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的交换关系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而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不仅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过来成为外在于人、奴役人的力量,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和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物化、异化现象。卢卡奇在还没有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独立分析了异化、物化问题,并试图证明这一问题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受到许多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成为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特征,而且成为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特征。他从商品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它、并借助于一种外在于人的自发的运动而控制着人的某种东西。即劳动完全抽象化了。这种物化,在客观的方面表现为出现了一个客体和一个物与物之间关系的世界,即商品和商品在市场上活动的世界。尽管人们发现了所谓的客体的规律,但它们依然作为一种不可见的力量而与人相对立。在主观的方面则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了的地方,人的活动或劳动变得与他自己疏远开来、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对人来说是异己的。这一切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两种相反而又紧密相关的奇怪现象: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异化的严重性还不仅如此,卢卡奇还把对异化的批判分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法律、文化等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异化现象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关系所可能具有的一切自然的形式,人的物理和心理“性质”所可能发挥作用的一切方式,无不日益纳入这一物化过程中去。应该指出,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对商品生产所造成的异化现象的揭示或描述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一般意义上物化和异化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从来把异化看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私有制社会特有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被推翻,异化现象将随之消失。而物化作为人类的对象化或外化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则是任何社会所具有的现象,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亦即私有制社会才表现为异化。卢卡奇把物化与异化等同起来,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物化问题的基本原理的。这一点卢卡奇后来有所认识。在《我向马克思的发展(1918~1930)》一文中,他承认这是个“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 “因为对象化这种现象事实上是不可能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消除的。如果我们记住,在实践中(因此也在劳动中)客观物的任何外化都是一种对象化,每一种人类表达方式包括说话都使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对象化,那么很清楚,我们这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既然如此,对象化就是一种中性现象,真和假、自由和奴役都同样是一种对象化。只有当社会中的对象化形式使人的本质与其存在相冲突的时候,只有当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扭曲和伤害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到一种异化的客观社会关系,并且作为其必然的结果,谈到内在异化的所有主观表现。但《历史与阶级意识》并未认识到这种两重性。这正是它在其基本哲学史观点上出现很大偏差的原因”。卢卡奇的异化、物化理论不仅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卢卡奇的老师齐美尔和韦伯的影响。一般认为,卢卡奇的异化、物化理论,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及黑格尔、克尔凯郭尔、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的异化观点的一种综合。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