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独轮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独轮车分类:【传统文化】 一人推行的独轮小车。亦称”小车”、“鹿车”或“一轮车”,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车轮较大,两旁安装车架,用于载人或装运物品,可载200―300公斤。因只有一轮,故能行驶于窄道或山区。该车在西汉末年即已出现,证据是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画像石上、四川渠县燕家村、蒲家湾汉代石阙上,均有此车形象。独轮车是我国在世界交通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宋代变一人推动为两人前后把驾,两旁两人扶持,前用驴拉,称之为“串车”。明代时,将前用驴拉、后用人推的独轮车叫做“双缱独轮车”,上面用拱形芦席作顶棚,用来载货、运客,能从江南北上西安或北京。清朝时出现了挂风帆的独轮车,能借风势大大节省人力。一人推动独轮车,至今仍在使用。四川称为“鸡公车”,江南称其为“羊角车”。 也叫手推车或鹿车。现在四川称为“鸡公车”,江南称它为“羊角车”。李贤注释《风俗通》认为“鹿车窄小,载容一鹿”所以又称之为鹿车。独轮车的构造很简单,车子中部只有一个轮子,轮子两旁安装有货架,两侧引出两根辕供人推挽时手扶之用。独轮车的特点是只需一人推动,既可坐人又可载物;不论平原或山地,还是窄小的乡村土路都可行走。独轮车的运输能力比起人力担挑、肩负,畜力驮运的能力都大,因此它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此外,也有人认为,史书上所说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实际上就是这种独轮车。独轮车是交通运输工具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至今在我国农村和一些边远地区仍然广泛使用。 人力运输工具,又名“小车”、“小推车”、“手推车”。五十年代前多为木轮,后逐渐改为胶皮轮胎,俗称“胶轮小车”、“胶皮脚子小车”。使用范围极广,用于田间运输、远程运输和日常生活。在木轮车的年代,按用途或地区又有不同类型与不同名称,如“羊角本”、“二把手”、“猪嘴本”、“响车子”、“粘脚”、“木轮小车”“花生”等。 又称“小车”,在辽宁地区民间应用很广。独轮车制作简便,其车体称为“车架子”,用几根木头就可制成,一般车长四尺,宽三尺。车架中间安装独轮,轮子的上半部高出车板,以降低车身,增加车的平稳性。车架后面是一尺多长的两个车把,下面各装一根支架,俗称“小车腿”,以便于装卸货物或中途停歇时作为支撑。两车把之间系有一根带子,称为“车绊”。使用时,由一人用两手抓住车把向前推行,并将车绊搭在两肩,以分担两手抬车的重量。载重物时,前边可用人力、畜力牵引。这种车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不受道路限制,大道小路、载人载物都能适应。从前交通不发达时,即使在大城市独轮车也应用很广,至于广大农村、山乡,就更不用说,如往田间送肥、运庄稼、参加集体贸易,都可用独轮车。 是一种用硬木制造的手推单轮小车。其制法很简单,车架安装在车轮两侧,车辕两根,一人推动。由于它只有一轮,形体又小,便于走羊肠小道。每车可载200公斤左右的重量,既经济,又实用。此车于汉代就有,甘肃出土的汉砖中有牛拉人推的独轮车画像。宋代民间画中有一人前拉,一人后推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甘肃农村中,普遍使用这种独轮手推车。那时的车轮是木制的,推动时,车轮发出“嘎嘎”的响声,既笨又费力。20世纪60年代,人们将木轮改为胶胎轮,既轻便又省力。甘肃偏远山区至今有独轮车运肥、推粮,或推新媳妇走娘家的情景。这种独轮车在目前仍有一定的开发意义熏如经改造熏它在偏远的山区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独轮车(瞿士凯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