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猜灯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猜灯谜分类:【传统文化】 汉、蒙古、哈萨克、畲、纳西等族民间流行的养生雅俗之一。谜语为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猜谜,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提高智力,丰富知识,活跃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故成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文艺活动形式。汉族常见的猜谜格有:白头格、粉底格和玉带格;解铃格和系铃格;卷帘格和秋千格;遥对格和求凤格。因格有异,故猜之费解,颇有雅兴。如卷帘格谜面“长颈鹿”,打一外国名著,谜底是《高老头》。“高老头”倒念为“头老高”,与谜面相扣。少数民族中的谜语,以物谜为多,并以诗歌形式出谜面。例如蒙古族:“无喉却有声,有耳不能听,有目不能睹,无箭却有弓。”谜底“马头琴”。又如哈萨克族:“别嫌它脚趾叉开,别嫌它脾气古怪;它头上两把长枪,护羊群免遭狼害;对穷人它最同情,给穷人两碗鲜奶。”谜底“山羊”。 旧时民间岁时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时在夏历正月十五。灯节前后,商务繁盛之处,文人以诗影物,粘条灯上,名曰“诗虎”。游人争相猜之,中者得奖。《帝京景物略》:“灯市,有以诗影物,幌于寺观之壁,名之曰‘商灯’。”《委巷丛谈》:“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略。”《西湖志余》:“元宵前后,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猜,谓之‘猜灯’。”又有诗谜,以纸条书古五、七言诗一句,空去其中一字,任人猜压,而藏其原字于纸岳。南省有以此为赌者,名日“诗宝”。是俗由来已久,明代始有惯制。 又称“破闷”。谜语令人生迷,“闷”在其中,猜中了才从“闷”中走出,所以称为“破闷”。又称“灯虎”,因为射猎时,虎是最难射的,形容灯谜难猜,所以称灯谜为“灯虎”,猜谜语为射灯虎。 灯谜起源很古老,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因当时群雄并起,游说之士为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劝说有为君主,往往不直言,而曲意比方,把真意隐起,这可以说就是灯谜的前身,时称为“虎词”。秦汉以后,此风更加流行,到宋代始有灯谜出现。《武林旧事》载:“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下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话。”这里所指即是灯谜。《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一些文人雅士,对此也情有独钟。王安石也曾热心制谜,如他的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打一“日”字,颇有情趣。苏东坡更是制谜高手,据传,有一次,朋友请他为名园题字,他欣然应允,挥笔写下“虫二”两字,朋友不解其意,后来才顿悟是一绝好字谜,谜底是“风月无边”,“风”繁体为“锾”。 时至明清,猜谜语更盛,《红楼梦》中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打灯谜的热闹场面,《镜花缘》中的“姊妹陶情”、“畅游智佳园”等章节都深刻生动地描写了猜谜活动。谜语是艺苑中的奇葩,一些名人雅士编写了不少有关谜语的书,如《文戏》、《俞曲园灯谜大观》、《春灯谜》、《灯谜品括》、《拙园灯谜草》及近人所编《谜海》等,这些书都广为流传。 黑龙江乡间猜谜语、猜闷儿、破闷儿,一般可分为物谜和字谜。 物谜如: 三块瓦,盖个庙,里边住个白老道。(荞麦) 南边来个白大姐,割一刀不出血。(豆腐) 锅台后一棵树,十个小孩搂不住。(热气) 南边来群鹅,叽里咕噜全下河。(饺子) 窗户棂,胡椒眼儿,猜不着是小鳖崽儿。(筛子) 字谜如: 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 禾火二人同相坐,夕阳西下结西瓜。(春、夏、秋、冬)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 上十对下十,月亮对太阳。(繁体字“?”字) 虫入凰窝飞去鸟,七人头上长春草; 大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字不见了。(风、花、雪、月) 黑龙江乡镇,平日里有破闷儿、猜闷儿的习俗,而到元宵灯节此俗尤盛,都把写好的谜语,张于灯下,请人竞猜,使节日情趣更加浓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