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守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守仁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尝筑室故乡阳明洞,讲学于此,学者称阳明先生。一称王阳明。余姚(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因直谏忤宦官刘瑾。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学宗陆九渊,创“致(发扬、推广)良知”说,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答顾东桥书》);因而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存守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在认识论上,主张“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反对宋儒程颐“知先行后”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说法;但也在某种意义上抹杀“行”之客观意义。其论儿童教育,反对强迫、惩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其学于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世称“姚江派”。其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著作由门人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者为《传习录》和《大学问》。 明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后改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故乡四明山阳明洞筑室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弘治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因上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太监刘谨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谨伏诛后,复被起用。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又巡抚南赣、汀、漳等处。50岁时升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封新建侯,谥号文成。他早年研究程朱理学,后转研佛老,发展陆九渊学说。创立以心外无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心学。与程朱理学相抗衡,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他说:“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的学说为图克服其繁琐与僵化的弊病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不以圣贤之言为是非善恶标准,包含着一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他的思想流行达16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曾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其革新起了积极作用。 他积极从事教育,从30多岁起,始终讲学授徒。先后所建龙冈、濂溪、稽山、南宁、思田等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各地学者云集,环坐者达300余人。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礼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他还主张学习“心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而“乐而不倦”;反对对儿童“鞭挞绳缚,若得拘囚”。他提出的根据年龄和程度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分别施行灵活的、容易为人接受的教育方法,为后来的教育家所重视。 遗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的集大成者。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并称 “陆王”,故 “陆王之学” 也就是心学的同义词。王守仁出生于明代中期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出任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的少年时代,正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他也深受影响,立下了 “读书学圣贤” 的志向。据说,他曾对朱熹佩服得五体投地,遍求朱熹遗书阅读,并按照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的教诲,去 “格” 屋外的竹子,在竹林里苦思冥想了三天,竹子的道理没有格出来,他反而大病一场。这一病,使他对程朱理学的圣贤之道产生了迷惑,甚至怀疑自己与圣贤是否有缘,于是转向词章之学,同时也留心武事,学习兵法。中国传统有 “三不朽”的说法,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是 “立功”,再次是“立言”。王守仁学圣贤不成,退而求其次,自然是 “立功” 和“立言”,这就是他学兵法和词章的目的。弘治十二年 (1499),二十七岁的王守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资格,成为兵部的官员。三十四岁时,年少贪玩的武宗即位,宦官刘瑾专权,南京有几位官员连名上书皇帝,弹劾刘瑾,结果遭到逮捕监禁。王守仁出于正义感,上疏相救,结果被梃杖四十,贬谪到贵州荒僻的龙场驿去做驿丞 (驿站站长)。龙场地处深山丛林,毒虫瘴气,比起北京来说,自然是天上地下。但王守仁却并未消沉,远离政治漩涡,倒给了他冷静思考的机会。就在贬谪贵州的五年之间,王守仁完成了从程朱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的思想转变。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在龙场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有一天,突然悟出了 “格物致知” 的真谛,原来 “圣人之道,就在我心中,过去求理于外在事物中的做法是错误的”。他由此得出 “心外无物” 的结论。王守仁曾同朋友到山中游览,朋友指着岩中花树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些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沉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正德五年 (1510),年届不惑的王守仁结束了贬谪生活,到江西任知县,数年间就被提升为南京鸿胪寺 (掌管朝祭礼仪的官署) 的长官。在此期间,他开始著书立说,招收弟子,与程朱理学彻底分道扬镳。由于程朱理学是钦定的官学,王守仁不便公开宣称朱熹不对,就将朱熹文章中和自己主张相同的某些片段摘录出来,编成了一篇 《朱子晚年定论》。意思是告诉读者,朱熹晚年也修正了自己早年的观点。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的异端思想争取到 “合法”地位。正德十一年,他奉朝廷之命,以都察院左佥都史 (正四品)的身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平定了当地民间的叛乱,并在各地兴办社学,实施儒家的道德教化。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全国震动,王守仁率军攻克南昌,生擒朱宸濠,被封为伯爵,并出任南京兵部尚书。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其影响也迅速扩大。他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 “致良知” 的思想,宣称这才是 “孔门正法眼藏”,是 “孔孟圣传一点骨血”。这个 “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 的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格去物欲而求得 “良知”,这与朱熹 “即物穷理” 而获得知识的主张是完全不同的。他因此被正统儒家目为“病狂丧心之人”,王学也被斥为“伪学”。但王守仁的主张令人耳目一新,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反传统” 的旋风,促成了明代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浪潮。与陆九渊一样,王守仁也是 “反智论” 者,反对将读书求知作为圣贤之道,甚至说: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到了以博学为时髦的清代,王学自然受到猛烈抨击,甚至有 “空谈误国” 的恶谥。尽管如此,王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如青年郭沫若的反传统精神就是直接来自王学。王守仁的自强意识,尤其是他以文人学者的身份统帅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更是令后代书生心驰神往。儒林中人,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者绝非凤毛麟角,但其影响与魅力能与王守仁相比的,可能只有近代的曾国藩。 明心?家、教育家、?事家。家伯安。浙江鹞姚人。生於?宗成化八年,卒於世宗嘉靖七年。早年曾在浙江铰配?明洞中郝室鹇病、坐?,後又?揠?明?院,故後人又费其??明先生。其父王攘,作咿南京吏部尚?。十一??,胗父到北京坐?,出咣居庸晷。二十一??,中佩人,二十六?因?界撅?檫始??兵法,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八?登咄士第,向皇帝上疏言??八事,主?加强?防,授刑部主事,後改兵部。三十六?因上疏?救南京科道官戴?、薄彦徽等人,得罪?瑾,下贼?,受廷杖四十,??倨州??罅丞。?瑾被漳,又起任南京吏部主事、?外郎、郎中,?南京太?侍少卿、?牌寺卿,及都察院左愈都御史,兼钌江西巡?。正德十二――十三年(1517―1518)奉敕平定江西、??、福建等地的掾民起柳。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王朱宸濠叛?,次年?任南京兵部尚?,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兼左都御史,往征?西思恩、田州等地?族、僮族少?民族起柳,配立思田?校、南京?校。嘉靖七年(1528)返回京?,?途中肺病办,十一月二十九日死於南安舟中。卒後贼?新建侯,?文成,故後人又费王文成公。孺?中,贼?祀孔?。 其? “始泛?於揎章,擂而遍坐考亭 (朱熹)之?,循序格物,?物理吾心剿判?二,?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困,?心忍性,因念慢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慢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凡三?而始得其樵。自此以後,蓖去枝叁,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的”(《明儒?案?姚江?案》)。三十四?以前,“依哙往反,且信且疑”,由信奉程朱到?疑程朱,由?所得入弈而信奉佛老,但办?佛家逃避君臣、父子、夫?的封建社?晷?,不能挽救?弊,陪修?治平的目的相哙背,因而又抛?佛老。三十四?以後,?底陪朱熹思想分道?梵,擂承和办展了南宋?九?的心?。 王守仁思想的最高??是“心”,其心?世界愚的建立以“心即理”命铨的提出??志。其“心即理”??九?真有所办展,帐?心是完?自足的,包含孺理,“有孝尤之心,即有孝之理,?孝尤之心,即?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忠君之心,即?忠之理矣。”(《???》中)孺事孺物之理,是心所斤予的,“吾心之良知,即所洲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同上)。心陪理不可分滕,“理”是“心”之理,在“心”之中,而“心”包含孺理,陪理不滕,“天下?有心外之性,?有性外之理乎”(《?衷?卷》),真“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物理矣。啁物理以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篦,性也,性即理也。”(《???》中)不承帐心外有物,提出“心外?物,心外?事,心外?理,心外?柳,心外?善”(《陪王?甫》)的愚?,心 “以其明迂之感?而言?洲之物” (《???》中),把物冱世界看作主愚世界心爨的感?。又提出 “致良知”,把它看作“慢人教人第一柳”(同上),力?暾办良知,以拯救人心,拯救社?,藉道德教化加强?人心的控制。“良知”就是“心”,就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有剿始,天理即是良知” (《???》下)。良知是事物的本篦,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爨迂?”(《???》 中),“我的爨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滕?我的爨明,便没有天地鬼神孺物了”(《???》下)。良知是每?人心中先天固有的“本然之知”,“?父自然知孝,?兄自然知弟,?孺子入井自然知?脎,此便是良知”(《???》上),可以“不待?而能,不待?而知”,“不由??而後有”(《???》中)。良知?是??真理的??,“?那一?良知,是?自家的??,?意念着,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岔他一些不得”(《???》下)。然良知腠然人人都有,但因?人欲的障蔽,就使人?保持和锢露良知的程度大不相同,要想?良知锢露出?,就要自迂清除人欲以致良知。提出 “致良知”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洲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中)。帐?致知就是保持和办?意念中的善,充分办?人心固有的天德良知;格物就是“正事”,使人的行?在良知指?下??都符合天理。?此提倡事上磨?,真:“人?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若碉好祜,遇事便?,剿?樘咄” (《???》下),通咿“篦究坂履,?地用功”(《???》中),去篦帐良知,“滕了事物??,?是著空” (《???》下)。??行心即理和致良知而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强整“知行工夫,本不可滕,碉?後世?者,分作?截用功,失?知行本篦,故有合一?咄之真”(《???》中)。提倡“知之真切褐??即是行,行之明迂精察?即是知”(《王文成公全?》卷六《答友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慢?碉一?工夫,知行不可分??事” (《???》上)。帐?知就是行,“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後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中)。知陪行之殓是相互包含、彼此融通的劫合,因此,“碉真一?知,已自有行在,碉真一?行,已自有知在”(《???》上)。?把行?定?知的?性,帐?每?人天理具足的“心”都是生生不息的,碉要心不被私欲隔?,就必然???到事事物物之中去,表??行。把知比成水,把行比成“就下”,真:“知?水也,人心之?不知,?水之?不就下也。此吾所洲知行合一者也”(《王文成公全???朱守置卷》)。 ?宗周怎其?真:“先生承睫?於揎章?遭之後,一反求衷心,而得其所性之迂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知?知,?知不囿於??;致良知?行,?行不?於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即祜,即篦即用,即工夫即本篦,即上即下,?之不一,以救?者支滕眩颉?杖A而睫根之病,可洲震霆?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 (《明儒?案??真》)。 ?咿王守仁的办展,心?有了一?相?完整的篦系,遂使心?成?明代中期以後的 “锢?”,加以王守仁主?因材施教,提倡?办式的教育方法,反???童“鞭?浪苦,若待拘囚”,而“必使其?向鼓舞,中心喜悦”(《?蒙大意示教坐?伯?等》),?要“量其儋妨”,“常使精神力量有鹞,???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教俭》),不?其教育思想?後世有很大影?,而且其本人尤自施教,遂使一般士子?人“一?心目俱醒,恍若??炱而?白日”(??成《小心???》卷三)。一?王?锾靡天下,王樵弟子遍及?中,分成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辇、泰州七大派系。其?真後???入日本,形成日本的“?明?”。其著作《王文成公全?》共三十八卷,由樵人?成。蒉重要的有《大?古本旁?》一卷、《古本?》一卷,《征藩功次》一卷、《十家牌法》一卷、《?明先生保甲法》一卷、《?明先生囔俭法》一卷、《??集》七卷、《???言》一卷、《???》五卷、《理?集》四卷、《兵符?制》一卷、《大??》一卷、《朱子晚年定?》等。通行本有《四?全?》本、《四部?要》本、《四部?刊》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