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班社与演出场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班社与演出场所

分类:【中国民俗】

明代以前,安徽就有戏曲班社。明万历时,石埭、太平梨园几遍天下。可见当时班社活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清乾隆时,安徽的班社不仅比比皆是,且形成各路艺术流派,以安庆徽班艺人为主流的一支队伍,艺术的造诣为其他班社艺人所不及。20世纪40年代,徽班的演出活动北边以无为县为中心,活动在巢湖四周;南边以当涂县为中心,活动在芜湖、南陵、繁昌、宣城一带。徽州一路先后成班的数以百计,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有23个。乾隆至道光年间,庆升、彩庆、同庆、阳春四个班社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这些班社阵容强大,较大的班社在100人左右。演出时的上台演员达百人之多,舞台站不下,溢出台口。据考,清同治年间巢湖一带就有为数不少的庐剧班社活动。民国八年(1919年)以后,陆续出现一批活跃在安庆周围的黄梅戏职业班社。这时,泗州戏也形成班社组织,淮北梆子剧班社已达40余个。其他剧种的班社都不大,一般不超过十人,黄梅戏叫“三打七唱”,庐剧、花鼓戏、泗州戏都有“七忙八不忙”之说。

彩庆班。徽剧民间职业班社,保留剧目上千。有“宁穿破、不穿错”的班规。鼎盛时有艺员百人,20世纪30年代逐渐没落。

阳春班。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分为兴阳春(太阳春)、新阳春(二阳春)、新兴阳春(小阳春)三个戏班。同治年间拥有男女演员150人,服装道具30多箱。

吕家班。职业庐剧班社,又名德胜班,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活动范围东至全椒,西至肥东,南至广德,北到定远。代表剧目有《秦雪梅》、《卖花记》等。

双喜班。职业黄梅戏班社,建于1919年。主要活动在皖中地区,1936年闯入上海演出。演出剧目除传统36本外,还新排连台本戏《秦雪梅》。1947年6月,严凤英等精英荟萃一堂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安徽的古戏台,多附建于庙宇(火神、城隍、关帝等庙)、道观、会馆、祠堂、庭院。庙宇附建的古戏台每县都有一到几座;祠堂附建的以江南较多;庭院内建的家庭戏台,目前可知的仅歙县田和休宁海阳镇两处。古戏台主要用于酬神或自娱,分为戏楼、戏台、露等三类。目连戏和傩戏的演出习俗较多,有祭台、启台、祭猖、启猖等仪式,村民净衣素食等俗规。在南陵沿江圩区,尚有闻太师巡圩、保圩等活动。目前,安徽仅存的主要古戏台有:

亳州花戏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坐南朝北,自地面至屋面总高10.45米。舞台前伸如凸形,木结构,歇山重檐顶,四挑角,敞台由六根抱柱支撑。台高3.25米,东西宽12.25米,当中主台宽6.75米,深10米。东西两侧有副台,各宽2.75米,向后收4.15米。主台中心突出,可三面观戏。台顶由九个团龙图案组成,台壁饰有各种彩绘,台中有彩雕“二龙戏珠”屏风。上悬“演古讽今”四字匾额。上、下场门楣书“想当然”、“莫须有”、“阳青白雪”字样,台前木柱楹联为“一曲阳春唤醒古今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

田吴宅戏台。建于清光绪年间。家主吴筱晴,为当地豪绅。戏台整体呈凹凸形,分戏台、戏院、观戏楼等三部分。台呈凸形,宽10.95米,入深4.47米,高9.6米,台面高2米,砖木结构。两边有副台,皆雕刻彩绘。台前墙上有吉庆壁画图。空院约100多平方米,可容两三百观众。围绕戏台正面及左右侧为观戏楼,呈凹形。方格花窗,回廊曲折,分两层,楼上为主人及宾客看戏的雅座,两边是妇女看戏的地方,楼下是一般家人看戏的普通座。观戏楼右侧,有一条花窗圆门长廊,演员化装后可由此入舞台。

班社多数为艺人自己组合而成,有时称班,有时称社。据统计,可考的、规模较大的有20多个。柳坂围鼓高腔班建于清嘉庆初年,班址设在今岳西县田头乡柳坂村。初期为演唱自娱。光绪初年,发展成为舞台演出。该班七代相传,先后百余人从艺,延续190余年。儒林社是亳州清音演出团体,建于1911年前后。大部分由当地有文艺特长的知识分子组成,社内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受战乱的影响,抗战后活动渐渐沉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班社经归并、组合,均成为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团体。据查,目前全省有140多个。

全省各地不同条件的曲艺演出场所,今约100座。书场在演出场所中占主导地位。曲艺场因场子较大,可容不同种类的艺术演唱。游艺园(场),其演出大多是综合性的,形式超出曲艺范围。以上场所陈设简陋、热闹为主。茶座、楼台等处,演出皆追求雅趣,艺术形式以少数艺人弹唱为主,演出场所讲究陈设古雅、装潢豪华。

金桥书场。位于萧县黉学,据传,清顺治后期成为书场,筑有供艺人演出的土台,并设有座位100多个。演出时艺人另置板凳,观众就坐木板,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

渔梁饮食店书场。歙县渔梁镇乃徽商在新安江上起点航埠头,在下街沿河一侧,有砖木结构的一底一楼,为三开间敞厅。木门板凳,宽敞明亮,内放十几张餐桌,白天经营饮食,晚间作说书场地。

蚌埠天桥游艺场。位于蚌埠市区,原为空地,因近代后成为繁华闹市,抗战前后常有曲艺人在此谋生。1949年5月建书棚,后陆续在附近建起戏院,形成了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游艺场。

黟县万年台。位于黟县城东门,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惟一可演出戏,又演曲艺、杂技的广场大戏台。台面由近百根1米多长的木桩支撑,戏台楼由数十根长柱构成框架,搭成二层戏台,台面约100平方米。一二层中间为演出主台,二楼戏台只在演出某一戏剧时才派上用场。两旁为衬台,并有六个不同开关的出入口,有的如月宫式,有的如花瓶式。台两旁各有两个角楼,飞檐翘角,雕梁朱楹,四个角楼均挂有五颜六色的外国旗。台中侧衬台为乐队坐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