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理丧

分类:【地域文化】

这里所说的理丧,指棺木下葬前诸多事宜的处理。“人生主动,死后主静”,将丧事妥帖地办理,以使死者在天之灵安息,存者在世感到无憾,这是理丧当事人的普遍心态。

抬铺:逝者弥留之际,儿女多守候在榻前,一方面要聆听其遗言,一方面准备及时处理后事。人将咽气时,若床铺上有毡垫或皮褥,要立即抽出来,俗谓“断气不抽毡,来世变牛驴”。人们趁逝者体温尚在,赶忙为其洗脸、洗手脚,然后换上寿衣。咽气前,还要将逝者从住房里间床上抬到外间,在外间迎门横放一床或在地上铺上谷草,置逝者于其上。咽气之后,要在其口中放一枚铜币,俗谓“口噙钱”;要用麻纰绑其双脚,俗谓“绊脚索”;要用白草纸覆其面,然后用被子将全身蒙上。床前置小桌一张,上放供飨及刚杀宰的公鸡――“引魂鸡”。

报庙:老人逝世当天傍晚,子女要把用纸剪成或糊成的马拿到门外或村十字路口,头朝县城方向烧掉,意为死者灵魂乘此马到城隍庙报到,故谓报庙。焚马时,其旁要放一凳,以便逝者上马,祷告说:“××,千万把马骑稳当呀!”然后到土地庙前供香烧纸,请求土地爷为亡灵引路。报庙回家,将一方棱形白草纸贴在门上(有的用白草纸将门全部裱糊),表示居丧。

议事:老人从死到下葬入土一般3天,其间要请村中善于理事者出面料理安排后世。俗话说“红事请,白事挤”,死人为一家之大不幸,因而亲族及左邻右舍都愿尽力帮忙,“挤”着来尽些义务。理事者一般六七个人。一两位长者为总领,负责全面指挥;一两人为礼房,负责财务收支;一两人为库房,负责采买和发放物品;一人为礼相,负责礼仪;一人专管厨房事务,一人负责请锁呐、挖墓坑等。

报丧:出殡安葬时间定下之后,总领便派人四出到亲友处报丧。报丧时要持丧帖,但大多口头通报。到舅父家报丧最重要,要由死者子女亲自前往;平时家庭不和睦者,子女此时尤其小心,不敢再有令舅父家人不满的言行,而是要言和礼周,多下跪叩首,以请其如约光临理丧。

戴孝:参与办丧事者都可戴孝,但戴法不同。一般亲友及帮忙者发一块一尺见方的孝布,衣扣上拴一缕白布条即可。死者嫡亲子孙辈则头裹白布或戴用白布叠缝而成的孝帽,腰束孝布和麻纰,谓之披麻戴孝。此外,嫡亲儿孙辈还要在鞋面上缝一层白布,俗谓穿孝鞋,鞋面上的孝布不能拆,至鞋穿坏后改穿白布鞋,一般穿三年。

守灵:老人自咽气到出殡,儿孙辈不分男女要轮流日夜守候其身旁,俗谓守灵。守灵须席地而坐,地上铺席苫或麦秸、谷草。灵前设长明灯一盏,守灵者不断添油,使其在三昼夜内长明不熄,否则不吉。

吊丧:死者亲朋多在出殡之日上午置礼吊丧,孝子闻讯即迎上叩头致谢并送孝布一方,如年龄较长、辈份较高者致吊,孝子往往要迎到大门之外。凡遇舅父家来吊,孝子格外恭敬。如果平日儿子不甚孝敬父母,甥舅关系欠佳,舅父家来人往往有趁机闹丧者――如指责棺木不好,衣料质量太次等,甚至有将孝子痛打一顿者。倘遇此,除参与料理丧事的人外,一般人并不介入解劝,故百姓有“好埋的爷爷,难埋的奶奶”之俗语。关于丧礼,中原尚有“不识生者不吊,不识死者不哭”之俗。

入殓:将死者遗体移入棺中,俗谓“入殓”。入殓一般在下葬当天中午,也有少数在前一天夜间。

民间以为人死之后遗体为阴物,不得见阳光,故午间入殓,须搭灵棚,最简易者则以床单或雨伞相罩,方可将遗体移入棺中。棺底撒草木灰少许,中间置铜钱一枚,两端各置三枚,俗称“七星钱”,上铺黄色褥。遗体安放后须解开绊脚索,身两侧放些生前喜爱之物,袖子内放几块馍或饼,俗谓“打狗馍(饼)”――在阴司路遇恶狗时喂之,以防其咬。孝子们取下死者蒙面纸,轮流用棉花蘸上清水为死者擦一次脸,作最后告别,然后用白色被子覆上(俗谓“铺金盖银”)。一切完毕,尤其孝子舅父家人表示满意后,即合上棺盖,钉上棺扣(头天夜间入殓者不合棺盖,出殡前孝子及舅父家人瞻仰遗容后方合上)。钉棺的榔头一响,犹如击到了孝子等人心上,嚎啕之声顿时大作,揪人心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