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活中的互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活中的互助分类:【中国民俗】 村落中自古以来便传袭着一些互助组织及共同活动。各民族村寨由于地缘观念、乡土意识特别浓,所以形成很强的内聚力,构成十分紧密的集体,因而组织互助协作成为代代相传的惯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生产中的互助习俗。湖南瑶族人民保留着一种社会集体劳动的形态,称之为“调工”,今天帮这户,明天帮那户,依次轮流。每日十数人,一般不供饭,也不给工钱,只是在干完活后,由主家办一桌饭食招待。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称“打会”,即数十人不等,由主家定好时间,帮主家挖山,挖完后招待一餐。开垦大的山场,由于费时费力,也有的几家按劳力入股共同开垦,秋后按股分配。 耕种、收割、车水抗旱时的换工互助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湘中地区均以村寨为单位,各家各户拈阄为序,轮流换工。劳力自带工具,在劳动中尽职尽责,又快又好,使整个村寨的农活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换工只吃饭,不收工钱,完全是互助性质,既争取了农时的主动及时,又增进了团结,加深了友谊。时至今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湖南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产生了由地域关系形成的自愿组合、互助形式。在一定的地域内,根据各户承包地的多少,确定所需劳动力,本着“不碰车”的原则,排定时间表,落实人员和农机具等,逐户收割耕种。这种自愿互助、合理优化的组合,消除了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紧张局面。 护秋守夜,这是湖南瑶族村寨的一种特殊活动。每年庄稼成熟之际,每户派出一人组成护秋队。如果有的人家没有男劳力,可免。护秋队分成若干组,每晚轮流守护庄稼。只要是本村寨的庄稼,一律受到保护,不收任何费用。护秋虽然通宵达旦,但大家不感到苦和累,这是瑶族人的一种特殊夜生活,饶有风趣。第一,必须烧一堆熊熊篝火,火苗蒸腾红亮是护秋队的标志。第二,地里的包谷、红薯可摘来投进火里烧烤,熟后大家分吃,但只许当场吃,不许带回家。第三,护秋队中必须派出一人四处巡逻,边喊边敲竹梆,声音越高越好,以驱赶野兽和寂寞。第四,如果护秋队打到了前来糟踏庄稼的野兽,可以获得一箩谷的奖赏。第五,如果抓住偷庄稼的,无论男女,都要惩罚。大家哄笑取乐,尽情欢呼。一般没有人去偷庄稼,于是就演出贼喊抓贼的恶作剧,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辟邪。 生活中的互助习俗。主要体现在修建房屋、婚丧大事活动中,这是世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如建房上梁、盖顶时,全村劳力出动帮工,房主人依照惯例招待帮工乡亲茶酒饭菜。结婚喜庆时,从采购、办宴、接待、喊礼到各项劳务杂役,村中操办的人都有较细的分工,安排得井井有条。凡遇丧事,从病危陪夜到死后守丧,村中都有人安排,全村各户还出人力办理挖墓、抬埋等全部出殡事宜。 湖南村寨普遍有“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的习俗。丧礼都办得比较隆重,老人过世被视为一件大事,全村寨人都要来帮忙,也都来吃喝,而且都是不请自来的。吃丧饭时,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同开流水席,直到丧事结束。素不相识的人来了,也有饭菜招待,因为习俗认为,吃丧饭的人越多,子孙越兴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