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甲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一种用革或铁叶制成用于护身的战装。也称“铠”。此装始于殷商时期。初多用革制成。《苟子》:“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耠如金石。”甲以腰为界,分上下旅,均用革皮连缀,重量相同,每旅中以五、六或七片相续,一片为一札。如以两重甲相合为一札而后连缀,称为“合甲”。其坚韧倍于单用。有单护前胸的“胸甲”,即“耠”,还有穿时在甲的外面披以战袍之类的外衣将甲覆盖者,称之为“衷甲”。至春秋时已有铁甲。《吕氏春秋?贵卒篱》:“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日:‘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时有在甲体上漆各种颜色,又有索甲、丹甲、黑甲之分。自秦汉以后,甲多改用金属制作,始称“铠”,其护身能力甚于前者。 ①通用于台湾之地积单位。近人连横《台湾通史》卷8《田赋志》:“计田以甲,方一丈二尺五寸为一戈,三十一戈二尺五寸为一甲。”一甲约合今十一点三亩。②姓。春秋楚同宗有甲氏,明代有甲良。③古代军人护身戎衣。亦可服于战马身上。上古时代甲用犀和野牛皮制成,上面或涂丹漆,彩绘花纹,称犀兕之甲。用鲛(鲨鱼)皮作成者名水犀甲。用丝绳编组而成者,称组甲。用缣帛中夹厚绵衲成者,称练甲,或称被练之甲,或称绵甲。战国以来甲有用铜或铁片联缀而成者。甲或称介,似指麟片积累而成。或称函,函式甲宜为广(筒)子式,铠则通名,或称铠甲。甲之种类很多。唐人李林 甫 等《唐六典》卷16叙唐代甲制名目,即有明光甲、光要甲、细麟甲、山文甲、乌 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等13种。甲为军人所服,因引申为战士。即甲士(服甲之士)的省称。④天干的第一位。 甲 ①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组织中的基层单位,比村小,一般不超过十来户。②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组织中基层单位的头人。由其成员推定后,子孙世袭,并可作为财产将职位出卖。除承担石牌头人交给的事务外,还管理甲内生产与祭祀活动。如金秀一带过去在割青拔秧时,都要听其放炮后,才能开始行动;祭祀等活动中,负责请巫师、征费用、备祭品等工作。立夏时,要在甲中推选一人“喊村”,宣布生产公约。 解放前在茶山瑶的社会里,除设有“石牌头人”、“社老”外,各村还设有若干个“甲”。“甲”是由近族亲房的几户血缘关系自由结合的原则组成。“甲”设有“甲安”、“甲轮”。“甲安”是由本甲的一位比较有威信的年长者担任,终生负责本甲内大小事务的管理; “甲轮”则由本甲内各户轮流值政,负责协助“甲安”管理本甲一切内外的生产活动事务。在生产上,立夏前由社老管,立夏后如割菁踩肥、鸣枪扯秧仪式等则由甲管;在石牌组织甲务活动中,负责上传下达及协助该组织筹集公益金等事项, 因此“甲”是村寨里的最基层组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