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畲族葬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畲族葬俗分类:【中国民俗】 古代福建各地畲族往往受封建统治者歧视,被迫到处迁徙,生活极不安定,因此其葬俗盛行火化,将骨灰贮入罐内,以便迁徙时将祖先骨灰一起背走迁葬。明万历《永春县志》卷3载:“人死刳木纳尸,少年群集而歌,拿木相击为节,主者一人,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浮葬之。将徙,取以去远。”近代以来,福建各地畲民基本定居下来且开始与汉族联姻,由于受汉族丧俗的影响,遂改火葬为土葬。如民国《德化县志》卷3载:“邑有畲民……迩来与居民联婚,改其焚尸浮葬之习。”此后许多地方畲民的葬俗开始模仿汉民,如有报丧、浴尸、小殓、大殓、卜葬、出殡、祭奠、扫墓、拾骨等等,只是一些仪式略为简化罢了。民国《长汀县志》卷35载,畲民“送死棺停无度,号泣无文,三日而葬,远族皆至,号饮极欢而去”。现在仍保留以歌代哭和重做功德、抬骨葬等旧习俗。 近现代畲民凡年满50岁去世的,与汉族一样要举行徙铺厅堂、点脚尾灯、买水浴尸、更衣等仪式。其间还有报丧、哭丧、接娘家、讨位、装殓、殓瞑超度等礼仪。闽东福安等地畲民逝者寿衣多者九层,少者也要穿三层。男的外套要黑色,女的要把出嫁时的服装穿在最外层,头戴结婚时戴的竹制的三角形头冠。出殡前一夜,要请僧道颂经超度。孝眷穿孝服,围坐在棺材旁边哭边唱,吊唁者也以歌代哭,表达对死者的缅怀思念,有的要连续哭唱好几天。歌词多是颂赞死者生前善行和美德,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照顾不周等,曲调悲切,催人泪下。在罗源,一般要请道士或和尚念经拜忏,孝眷跪在僧道之后,哭唱《二十四孝》等挽歌。在福安甘棠乡等地,要做会瞑,即请祭师在死者灵前或厅堂诵经和歌舞。祭奠时,由三人起唱《哭灵歌》,且有乐器伴奏。畲民逝者的出殡仪式也有起棺、路祭、入葬、回龙等程序。其间畲女孝眷等要唱《起棺歌》、《路祭歌》、《进葬歌》等。 由于受汉族风水之说影响,晚近畲民对墓地选择也极为重视,大多要请风水先生卜地。入葬前,置蜡烛于墓穴内,观火焰之曲直以测定风水好坏。埋葬后,主事立于墓顶,口中念念有词,将谷麦粒抛撒下来,孝眷承之带回,藏之于谷仓。送葬和回龙时也要吹吹打打,葬毕置办酒席,宴谢宾友。此外,一些地方的畲民也有做七的习俗。 畲民的坟墓和棺材的样式与汉族差不多。但罗源等地的畲民,墓内石壁上往往刻有龙之类的图案,涂上黑墨。贫穷家庭也有将棺木置于山上的洞穴内,穴口用石头封闭。葬后两三年,畲民往往在清明或冬至时破土开棺,拾骨重葬。与汉族拾骨重葬不同的是其要将棺材焚化。畲民习俗,只有重葬后才能祭墓,所以拾骨重葬十分普遍。祭墓多在清明节,也有的在三月初三祭墓。 畲民对非正常死亡的人都要延请巫师祓除,意为替死者解脱伤病魔,以免贻害后人。对这些死者,都要埋葬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方,意在远送恶鬼。婴儿夭折,则以草席包裹,埋于向阳之处,意为“日头红,早转生”。 旧时畲族丧俗中有种种禁忌,诸如居父母丧,7天内不能刷锅,儿子、媳妇120天内不许理发,端午节不能做粽。3年守孝期间,不能参加宴会和赛歌会,不能看戏等。这些禁忌如今多已不复存在或流于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