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马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马寺分类:【文化精萃】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10余公里。公元68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建。相传公元67年 (永平十年) 曾派蔡?、蔡景等人去西域求佛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便用白马驮经归洛阳。寺成,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建筑规模宏伟。今仅存天王殿、接引殿、大佛殿等建筑。寺外有1175年 (金大定十五年) 造的齐云塔,高24米。寺内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 腾、竺法兰二僧墓。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第一座寺院。在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相传明帝永平七年(64)遣蔡?(yīn,因)、蔡景二人去西域求佛法,途经月氏(yuè zhī月支。西域国名)遇来自天竺(印度)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以白马驮经迎归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建筑规模雄伟,所藏经典、碑刻等均有较高艺术价值。山门内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寺外有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建于寺东、高24米之齐云塔。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佛教第一古刹。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处。汉永平七年(64),明帝派遣蔡?、秦景等10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永平十年(67)他们赍佛经、佛像回到洛阳。初居鸿胪寺(此时“寺”为古代官署名)。次年诏命于洛阳古城西雍门外另修僧院,即“白马寺”。“寺”以“白马”称有二说:(1)《高僧传》说,“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2)《事物纪原》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居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其后“寺”便成为中国佛教僧院的泛称。“永平求法”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盛事,可视为第一次“西天取经”,因此而建的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翻译了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印僧昙柯迦罗于此译出第一部汉文佛教律书――《僧碉戒心》,并以之传戒,被称为中土戒律之始。昙柯迦罗也被尊为中国律宗之祖。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摇篮。故中国佛教尊之为“祖庭”、“释源”。寺内现存的不少碑刻和法器上都留有“释源”、“祖庭”字样。寺之形式仿印度碉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寺两旁有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之墓。唐代白马寺有较大发展,其后兴衰互递。白马寺保存了汉末以来的大量文物,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建筑史、思想史、文化史及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名。位于洛阳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今洛阳市东12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8),距今1900年,是中国第一座佛寺。明帝刘庄“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 《洛阳伽兰记》卷四)。于是派遣蔡?、秦景等10多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他们在大月支 (今阿富汗一带) 抄了 《四十二章经》并请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弘扬佛法,于永平十年回到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二位高僧,命将带回的经像收藏于 “兰台石室”。第二年在原礼宾官署鸿胪寺旧址建寺, 因佛教经像是用白马来的,遂命名为白马寺。此寺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历代屡圮屡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所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由南向北成长方形布局,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两侧辅以廊庑厢房,左右对称,主辅分明,庄严雄伟。山门上嵌着 “白马寺” 额。山门两侧是一对宋代圆雕石马。天王殿为元代建筑,明清重修,殿内主佛为明代干漆夹?弥勒佛造像。大佛殿是寺内主殿,单檐歇山式明代建筑是寺内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2.4米。大佛殿后为大雄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侧是元代夹?十八罗汉像,造形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接引殿内供奉 “西方三圣”。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是寺院中最高最后一进院落。相传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后来在此供奉经像,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也曾居此译经。毗卢阁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墙上嵌有清代刻石《四十二章经》。毗卢阁前左右配殿分别塑有竺法兰、迦叶摩腾高僧像,以为纪念。他们的墓冢分别建在山门内东西两侧。寺内还存有 “断文碑”、“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洛阳白马寺祖庭记” 碑等珍贵文物。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 马 寺 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据载此寺是东汉明帝刘庄为礼重从大月氏来中国讲经授法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北,按照天竺佛教传统样式建造的寺院。 因以白马 载经、像而至,故名白马寺。两僧在此编译出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等佛教典籍。白马寺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佛法东渐,在中国有了合法地位,中国开始有了沙门及跪拜之法。白马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历代高僧和异国名僧也常到白马寺览经求法。明嘉靖年间对白马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布局。寺中现还有摄摩腾、竺法兰两高僧墓以及后世碑文题刻,夹?造像等多种文物。洛阳白马寺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洛阳市老城东13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佛像和佛经是用白马驮载回来的。次年建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就称这所佛院为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白马寺山门东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东12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所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被尊为东土释源和祖庭。传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蔡?、秦景二人往西域请佛求法。使者在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四人同回洛阳,将白马驮来的经书藏于鸿胪寺。次年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建寺,供二高僧传教译经。因以白马驮经,遂名白马寺。现存寺院为明清重建,面积34000平方米,坐北面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间。山门为三座歇山顶拱形门,石狮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墓前是钟鼓二楼,“马寺钟声”曾为洛阳胜景之一。天王殿内置泥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主殿大佛殿内置释迦牟尼、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塑像。台基高约1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正脊塑有“佛光普照”四字,殿内悬2500公斤重的大钟一口,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大雄宝殿内置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彩绘精美,为元代佳作。殿壁木雕佛龛供佛5000多尊。由接引殿可登清凉台,台上古柏苍郁,殿台相间,正中毗卢阁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处,东西 二殿置二僧像。寺东15米,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齐云塔,始建于五代,原为木塔,北宋末年为金兵烧毁。重建的塔四角十三层,高25米,又称释伽舍利塔。古刹高塔巍然屹立,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藏语称为“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洲”。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的果石摘山下,原属共和县管辖,后划入贵德县。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始建于加毛山下。约在嘉庆年间由曲丹增嘉措搬迁至现址。由于二世扎巴坚赞出生于郭密部落的关嘉村,遂称该转世系统为“关嘉佛”。关嘉佛历任塔尔寺密宗学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成为塔尔寺的一个活佛系统,该寺亦成为塔尔寺属寺。盛时有寺僧300人,设有显宗学院,采用郭莽扎仓教程。该寺殿堂建筑宏伟,大经堂中原供有两部《甘珠尔》和胜乐金刚像等,护法殿中有吉祥天女和乃穹护法等。“文化大革命” 期间关闭,1980年重新开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