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鹇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鹇舞分类:【传统文化】 哈尼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南部元阳、元江一带。该地区白鹇鸟甚多,哈尼人将其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此舞多在节日、集会或出葬时由男子表演。人数不限,一般为双数,相对而舞。舞者手持双扇上场,在锣鼓声的伴奏下,模拟白鹇在林中窥视、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展翅飞翔等动作和神态。主要步法有踮步、走步、飞步、蹲跳步等。动律特征为步法与上身舞姿、双肩动作相配合,重拍向下均匀颤动。舞蹈动作优美柔和,洋溢着哈尼人向往幸福的喜悦之情。此舞起源甚远,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很久以前,有位穷苦老人病倒在大树下,气息奄奄。忽然一只白鹇鸟飞来,口里衔着一棵小草,放在老人的嘴上。老人慢慢苏醒过来,白鹇遂飞向远方。老人万分感激,即用芭蕉叶作翅,模仿白鹇的姿态舞起来,逐渐演成此舞,形成此俗。 哈尼族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哈尼族人视白鹇鸟为善良吉祥的象征。白鹇舞恬静优美,在?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哈尼族民间舞蹈。又名“扇子舞”。流行于云南元阳、元江等哈尼族聚居地区。因舞蹈主要动作是模仿白鹇鸟的习性、姿态,故得名。白鹇被哈尼族视为吉祥物。哈尼族迁徙历史中有白鹇啄下身上羽毛,为战败南迁的哈尼族引路到达红河南岸的传说。又传很久以前,一位贫病老人倒卧树下,一只白鹇衔来妙药,拯救老人,而后飞向远方。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成鸟翅,模仿白鹇起舞。今多在节日、集会或送葬时由男性表演。表演人数不限,通常为双数,两人相对而舞。主要步法有踮脚、走步、飞步、蹲跳步等, 与上身舞姿及双肩动作配合,表现白鹇窥视、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等动作,重拍向下均匀颤动为其动律特征。用鼓和?伴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