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褶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百褶裙分类:【传统文化】 彝、苗、侗等族妇女所穿的一种裙子,流行于西南部分地区。因此裙皱褶多而密而得名。有长有短,长者曳地,短者及膝。各族缝制方法稍有不同。如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穿时小腿裹绑腿或穿袜筒;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则用三种不同彩色的布缝缀而成。百褶裙为彝、苗、侗族妇女经年所穿常服,不论寒暑抑或外出作客和节日庆贺。 裙子的一种。裙身有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美观,漂亮,但制作比较复杂。多为苗、侗、布依、彝、普米等西南地区部分民族所穿用。①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广泛流行于除湘西外的广大苗族地区。其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按长度可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及脚面,中裙过膝,短裙不及膝。制作方法各地大体相同。②布依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多用白底菱形散点蜡染布制成,流行于贵州西部镇宁、关岭、普定、六枝等地区。③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多用闪光发亮的侗布制成,色泽鲜亮,皱褶均匀、紧凑。④普米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多用白色、蓝色的棉布制成。褶子很长,一般均从腰部拖至脚面。由于裙料柔软,所以皱褶显得宽松一些。主要流行于宁蒗等地。⑤彝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流行于大小凉山等地区。裙身多由二三截色彩不同的裙幅拼接而成,色彩对比强烈。如四川美姑、甘洛、雷波、马边、峨边等地,即大裤脚彝区,童裙一般为红、白色两截。到了十五六岁以后改穿三色相连的成年百褶裙。成年裙长一般90厘米左右。长截为裙腰,中截成筒状,下截为裙摆,三截均有皱褶,下摆宽大,皱褶更多。色彩以红、黄、绿、粉、蓝、黑为多。 彝、傈僳、普米、苗等族妇女的衣裙。以流行于川、滇大小凉山的最具特色。一般系用三种不同彩色的布缝缀而成。裙面折叠很多, 长曳到地。唐樊绰《蛮书?名类》记 *“ 乌蛮”妇女“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 *“ 白蛮”妇女则”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解放前凉山地区*诺合妇女裙长曳地,行走时与地磨擦,嚓嚓有声;而 * 曲诺(即白彝)以下等级的妇女裙长则不及地面,这是阶级、等级的区别在服饰方面的反映。苗族等其他民族妇女也有穿裙子的,但一般裙短,色泽单一。 彝、傈僳、普米、苗等族妇女的衣裙,以流行于川滇大小凉山的最具特色。通常以三种不同色彩的布拼接缝制而成。裙面折叠很多,长曳到地。唐樊绰《蛮书?名类》载: “乌蛮” 妇女 “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 ; “白蛮” 妇女“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 。解放前,凉山地区彝族奴隶社会分五个等级,诺合 (黑彝,地位仅次于兹莫的统治等级) 妇女裙长曳地,行走时与地面摩擦,嚓嚓有声; 而曲诺 (白彝) 以下等级的妇女裙长则不及地面。这是阶级、等级的区别在服饰方面的反映。苗族妇女的裙子则一般较短,色泽单一。 是凉山彝族举行过成年换裙仪式后妇女的传统服饰,分上、中、下三截。上截是腰,中截做成筒状,下截多皱褶。一般裙长85厘米,长不见脚,裙脚甚宽,皱褶在百褶以上,周长一般为200厘米,呈喇叭状,多为白裙或彩裙。白裙全为白色,裙边环镶宽约16厘米的青布条一圈,其上间隔两条青布细条。彩裙喜以红、黄、粉红、绿相间镶接,色彩对比度强烈,艳丽夺目。中老年妇女的百褶裙色调较为沉郁,显示出年龄的特征。圣乍方言区妇女的百褶裙,与依诺方言区同。中下截多用红、绿、黄、粉红、蓝色布料缝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