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盂兰盆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盂兰盆会

分类:【文化精萃】

以夏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心举行的祭祀祖先神灵的节日,亦称盂兰盆供、盂兰盆节,另称“中元节”。传说起源于《盂兰盆经》,近年认为盂兰盆为伊朗语中表示死者灵魂之意的urvan。盂兰盆会由中国传入日本后,自606年起,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斋会,657年于飞鸟寺之西建须弥山像,设盂兰盆会。第三年京内诸寺开讲《盂兰盆经》,供养祖先,后发展为朝廷佛事,于各大寺内举行,渐普及于民间。平安时代空海等遣唐僧传入施饿鬼之法,到镰仓时代为诸宗派接受。室町时代后,盂兰盆节期间或前后亦举行施饿鬼会。现在盂兰盆节为日本全国性节日。按传统习俗,自7月7日始做过节准备,门第较高的家庭,妇女洗砚、洗炊具、擦拭佛具。东日本一些地区要用茅草做两匹马,清晨牵到田野“食草”,再牵回家挂在屋顶,寓意请祖先骑马回家;有的7月13日把祖宗墓地至家中路上的草除净,称“盆道”,以让先人沿盆道返回家。正值“新盆”的人家要在庭院竖一高杆,悬挂灯笼,以给新魂灵照路。有的人家还要在13日傍晚燃起迎精灵之火。盂兰盆节期间,人们在家中搭设盆棚,里面摆上鲜花、茄子、黄瓜、水果、米饭团及各种秋草和一盆清水,祭祀祖先。有的请僧侣诵经或到祖先墓地扫墓。对健在的父母或尊长也要表示孝敬之意。过节时,在外地工作的人要回家省亲,出嫁的女儿要带礼品回娘家探望,即使不能亲临父老膝下尽孝,也要寄送礼品。盂兰盆节通常于七月十六日结束,十六日称“送灵日”。过去这天清晨要燃“送灵火”,把“盆棚”内的供品和挂的灯笼等放到江河或海巾任其漂去。现在燃送灵火习俗虽仍可见,但流放供品和灯笼的做法因怕污染河水而被禁止。

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供”、“盂兰盆斋”。佛教节日。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莲,看到死去的母亲于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故求佛救度,释迦要他于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夏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七月十五日结盂兰盆会,即源于此,俗称“放焰口”。据《佛祖统纪》卷三七载,中国自梁武帝时(502―549在位)始设”盂兰盆斋”。盂兰盆会又称“中元节”,后称“鬼节”。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五《中元作》:“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后渐演变为民间祭祖活动。至明清仍不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七:“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元日名寺院设盂兰盆会,燃灯、奉经,以度幽冥之沉沦者。”

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法会,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连,因为其母死后在地狱中极度受苦,如处倒悬,故求佛救之。佛令其于僧众夏季安居终了日(即夏历7月15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使母解脱。佛教据此于每年夏历7月15日兴办盂兰盆会,诵经施食,设斋礼佛,仰佛之恩光,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后世俗称为“鬼节”。

也称“盂兰盆节”,佛教节日,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此日道教又称“中元节”。这天,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盂兰盆”,梵文音译词,意译“倒悬”。盂兰盆会的由来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传说有关。目连是佛祖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秉性忠厚孝顺,受法之时,常欲报父母哺乳之恩。成道后,以其神通慧眼,照见亡母堕入饿鬼道,正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如处倒悬。目连施与食物,然入亡母之手即化为灰烬。目连大恸,乃请于佛前,佛言若于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饭食供养十方僧众,则七世父母可脱离饿鬼之苦。目连依法设食,其母果得饮食。后世信徒依此而设盂兰盆会。中国古代,有人把“盂兰”理解为“解倒悬”、“盆”解为放置供品的器具,意谓设食供僧,使过世父母免堕饿鬼之道,如解其倒悬之苦。中国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始设盂兰盆会的记录,载于《佛祖统纪》。不过,到后来,信众设食供僧的盂兰盆会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的宗教节日。旧称鬼节这天,人们焚烧纸钱纸衣,扫坟祭亡,儿童手持安放灯火的荷叶绕街而行,入夜,纸火洞亮,烟气氤氲。这种鬼节的性质以及气氛,与当初信众的设食供僧已相去甚远了。

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中元节”、“鬼节”、“饿鬼节”等。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追荐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向佛求教。佛告之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于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据《盂兰盆经》,举行此仪式,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538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又据《释氏六帖》四十五载:“《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自此遂成风俗。不仅历代帝王行之,且在民间也较为普遍。唐时,“每年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宋代沿袭,但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盆施鬼。南宋后,盂兰盆会始为寺院中每年重要佛事之一。据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载:“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另据元明本《幻住庵清规》载:“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坛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盂兰盆会的法事仪轨,据《兰盆会纂》载,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等诸仪节,并附兰盆会约21条。

亦称盂兰盆节。我国汉语系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超度历代宗亲而举行的佛教仪式。盂兰盆为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佛弟子目连以天眼见其亡母堕饿鬼道中受苦,求佛救度之道,佛告以于七月十五日众僧结束安居而行“自恣”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之厄难。在我国,始由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仿行。唐代官民普遍风行,并有音乐仪仗助盛庄严。入宋以后,盂兰盆会的富丽庄严情形渐减,减少了供养佛、僧的原意,而代以荐亡之行事,并逐渐成为民俗性的节日。北宋时,于是日焚烧冥钱、衣服,并上演目连救母杂剧(《东京梦华录》卷八);陆游并记民间“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老学庵笔记》卷七)。及至南宋,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载,僧寺于此日建盂兰盆会,集施主的财米等而举行荐亡仪式,自后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内容以诵经、施饿鬼食为主,故民间又有“鬼节”之称。

佛事仪式,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中元节、鬼节等。汉地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仪式及超度亡灵法会。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据传释迦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饱受痛苦,如处倒悬,于是求释迦牟尼超度。释迦牟尼嘱目连在中元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果实供十方僧众,使地狱中的母亲得以解脱。后佛教徒常于此日广设供果,以度地狱鬼亲。据《佛祖统纪》记载,中国自梁武帝时(502―549在位)始设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等宗教活动。民间亦在此日祭祖,祈祷冥福。后也有在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设盂兰盆会,以解脱鬼亲之苦的。有人还设饿鬼棚,超度无家野鬼。

吉林省根据佛教目莲救母的传说兴起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宗教活动。农历7月15日是会日,目莲即目莲犍,是印度摩揭陀国城郊人,属婆罗门族姓。传说他神通广大,能上兜率天。据《盂兰盆经》说,目莲母亲死后,在阴司倍受折磨,如处倒悬,则能求佛救度。佛令目莲在夏季安居终了之日 (农历7月15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解脱。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在吉林市除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和诵经外,入夜后,还在北山悬起千百朵莲花灯,同时众僧则身着法衣乘载满荷花灯的小舟在松花江中放荷灯。

在温州,在中元节前后各乡和城内都做普利道场,叫做“盂兰盆会”。此俗由来已久。佛教、道教均做道场,道场大都是僧尼、道士向施主募钱,由本观主办;或者某家妇女请和尚道士念经,在寺院道观或者宗祠中举行,为时三天,“诵三元经以保安”。期满,将金银纸箔的元宝、冥钱以及写经等统统装于纸箱、纸柜中,上写先辈的称谓和姓名,下写寄赠者的称谓和名字,就地焚化。这种盂兰盆会,通常都是女儿为亡母而举行。温州城内道场,以七月十五日开元寺为最盛。在城区东门外行前街和上岸街一带,有几间大商店,每年按例举行盂兰盆会。他们的祭品为米做的糖糕和粽子,堆到六七尺高,望之若塔,仅这两样,需米一担。还请道士诵经。晚间,则大张筵席,请弹词班演唱昆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