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监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监生分类:【传统文化】 明、清两代于国子监就学者,统称监生。其名始于唐代。唐代宗永泰(765―766)中,置西都监生,无定员。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100名。明、清时,监生或由地方保送,或由皇帝特许,或由捐纳,因此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等不同名目。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始开纳粟入监之例。清高宗乾隆(1736―1795)之后,监生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凡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经科举考试而欲作官,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不一定在监读书。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并废。 明清时入国子监就读者之统称。唐元和二年(807年)置东都监生100名,为监生名之始。明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监生由学政于秀才中选取,各地选送学行优者,或皇帝特许,或举人会试不第者,皆可入国子监读学。入学者,举人称举监,生员称贡监,品官子弟称荫监,捐赀称例监。例贡始于景泰元年(1405年)。清代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之别。清初对监生考试较为严格。乾隆以后,监生徒俱虚名,多由捐纳而得,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取得乡试或入仕的资格,并不一定在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名随之而废。 指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宋代国子监及下属各学生员统称监生。明代太学与国子监合而为一,始专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取得监生资格的途径较多,因而有其不同名目。由会试落第举人入监者,称“举监”;由府州县学生员选贡入监者,称“贡监”;凭先祖勋绩资历入监者,称“荫监”;凭捐资纳粟入监者,称“例监”或“捐监”;外国留学入监者,称“夷生”;土司子弟入监者,称“土官生”。清代无贡监而分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凡八旗官学生入监者,为“恩监生”;府州县学附生选贡入监者,为“优监生”;满汉文官京四品、外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之子入监者,为“荫监生”;民间俊秀纳捐取得监生资格者,为“例监生”。具有监生出身即可参加乡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