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相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相扑

分类:【文化精萃】

亦称“角力”,日本特有的体育运动,源于古代徒手格斗的“比力”竞技。早在平安时期,宫庭中每年7月7日举行供天皇观看的相扑表演,称“相扑天览”。镰仓时代作为武士间锻炼体力的武术受到鼓励,并举行“将军上览相扑”活动。室町时代末期出现民间相扑,创设了角力台。江户时代在京都、大阪一带盛行向群众开放的劝进相扑,开始向观众收参观费,后发展到东京,相扑运动得到很大发展。明治维新后一度衰落,中日甲午战争后再次恢复,在东京的两国建成国技馆,相继出现了梅谷、常陆山、太刀山、枥木山等著名相扑力士。相扑技艺日臻成熟,成为民族色彩浓厚的深受日本人崇尚和喜爱的职业性竞技。现在除职业相扑外,各地还经常举行神事相扑、街头相扑、村头相扑、农村业余相扑、学生相扑等比赛和表演。职业相扑的组织为“日本相扑协会”,每年举行六次大型比赛,即:1月东京的初赛、3月大阪的春赛、5月东京的夏赛、7月的名古屋赛、9月东京的秋赛、11月福冈的九州赛。每次赛期15天,协会以比赛成绩重新公布力士的等级。最高级为横纲、二级为大关、三级为关助、四级为小结、五级为前头、六级为十两、七级为幕下、八级为三段目、九级为序二段、十级为序口。比赛程序是:按定好的顺序从东西双方各唤出一名力士到土?台,登台后先做用力士水漱口、用力纸擦身、捧白盐撒于土?场等准备。完毕退至场边,用土搓手、拍手、互行交手礼。“行司”宣布开始,双方走至土?台中央界线两侧,双手下垂、身体前俯,俯视对方,调整呼吸,开始比赛。比赛规则为:①必须在土?台内进行。②力士只许身着缠腰兜裆布。③严禁拳打、脚踢、抓耳、抠眼等动作。决定胜负标准是,角力时只许脚掌着地、其他部位着地则为败北,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要出圈或着圈外土地亦为败北。比赛期间若能连续取胜,可以逐步晋级,直至横纲级。相反,即便原是横纲,但若连续败北,也要降级或引退。全国性的业余相扑比赛每年有全日本相扑锦标赛、全国学生相扑锦标赛、全国高中学生相扑锦标赛等。

亦称争交、角抵。一种体育活动。二力士相角力,以能颠仆他人者为胜。相扑之名始见于西晋初,女子相扑此时亦有记载。吴末帝孙皓(264―280),“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古时妇女首饰)假羟以数千,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古今图书集成》引江表传》)。《梦粱录》载,宋代宫廷中设有相扑队,共120人,名“内等子”,专供朝会及节日表演之用。民间相扑在一般平民游乐的“瓦市”表演。还有民间女子相扑表演。

相扑

相扑亦即相搏。西周时称角力,秦以后称角抵,现称之为摔跤。出现这些不同名称,与各地语言习惯有关。南方多称相扑,北方多称角抵。周以后各代,相扑随商业经济发展渐趋兴盛,先后在宫廷、军队、民间流行。唐、宋尤为普及。“瓦市相扑”、“露台争跤”是当时常见的相扑比赛和表演形式。优胜者可获得优厚的物质奖励,甚至还可得到一官半职。据载,三国时出现了女子相扑,主要在宫中表演。至宋代,女子公开参加相扑活动,出现大批民间女相扑手。女子相扑一度在宫廷、民间盛行,之后逐渐衰落绝迹。

又称争交、角抵之戏。宋代摔跤运动。源自秦汉角抵,兼有军事训练、健身强骨和娱乐游戏性质。两人徒手相搏,比勇气,量巧智,允许拳打脚踢,但不可抓谚拽裤,一般以将对方摔倒在地为胜,也有以扑杀结束比赛的。还有“快跌”、“黑虎偷心势”、“虎抱头”、“鹁鸽旋”等扑法。该运动在宋代十分流行。宫廷里有职业摔跤表演队“内等子”,常在喜庆场合表演。民间亦自发组织体育团体相扑社、角抵社,并有女子参加。村民喜欢“秋后结朋角抵”,城镇中的比赛活动则“自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市肆瓦舍中常年有小儿相扑、乔相扑的表演。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载角抵手王侥大等44人名单,并记女厮扑手有张椿等10人。每有重大比赛,“观者如堵,

无居人”。

相扑是运动员通过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运用推、摔、捉、拉、闪、按、躲、绊等各种技术相互进攻,以把对方摔倒或推出界外为胜的一项竞技运动。

相扑最早起源于日本和中国,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3年,日本便有了相扑运动。不过,那时的相扑可以说是一项残酷的生与死的搏斗。胜者生存,败者丧生。尽管如此,这项运动还是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并不断得到改进。到公元8世纪,相扑表演开始进入神祠和宫廷。16世纪初,职业相扑开始出现,直到现在,相扑运动仍风靡日本,经久不衰。一些出土文物证明,中国秦汉时期便出现了类似相扑的角抵。

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明各代,相扑活动都一直盛行,直到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日本的体育百科全书记载: “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的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未诒合著的 《通沟》 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出土的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像,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

现代相扑要在竞技台上进行。竞技台是高40―60厘米、727厘米见方、四边斜度为40°―50°的土台 (日本称为 “土?”),土台中央是比赛用的场地,呈圆型,直径为455厘米。运动员在比赛时可以运用各种技巧 (相扑比赛的技巧约有200多种,最基本的技巧约有40多种),如可以互相抓腰带、握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绊,可以拍打对方胸部,只要能使对方身体除手脚外任何一部分着地或能使对方身体任何部分 (包括手、脚) 触及外界地面即为胜利,但不许踢对方胸腹,不许抓兜裆和生殖器,不许抓头发,击双耳、卡咽喉,不许伤害对方眼睛,胃门等要害处,不许用拳头打或使用反关节等伤害动作。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如果双方经过长时间角斗,精疲力尽胜负未分时,裁判员可以宣布比赛暂停,休息后再重新开始比赛,直到决出胜负。

由于相扑运动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熟练的技巧,有利于锻炼人的力量和敏捷,因此,越来越成为群众所喜爱的一项运动。20世纪初,日本就把它作为国技来广泛开展,至今日本每年都要举行6次比赛,分为1月场、3月场、5月场、7月场、9月场和11月场,比赛按运动员成绩分为10级: 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相扑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相扑裁判员的级别称作 “格”,按年限也分为10级。“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

日本的一种竞技运动。相扑起源很早,据日本古书记载,早在一千年以前,日本民族就已经有了相扑这种竞技。原先,相扑比赛是在神道教的寺庙中举行的。每一回合的相扑都随着宗教的舞蹈进行,并有鼓声相配合。这是一种宗教仪式,用来颂扬诸神,希望他们赐给人民五谷丰登。当时的相扑,主要是一种 “力量比赛” ,双方可以用殴打、踢、扭等形式来制服对方。从公元619年起到1174年,相扑在日本逐渐普及,而且演变成宫廷的一种庆祝仪式。这时,已经禁止在比赛中用踢、打等形式。在日本的相扑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为 “节会相扑” 。从公元1174年起,相扑发展成为武士们锻炼身心和角力的一种重要活动,历史上叫做 “武技相扑” 。为了提高相扑的技术和技巧,除必要的竞赛规则外,还规定相扑必须受一定场所的限制,出现了 “土?” (比赛用的台子) ,形成了现代日本相扑技艺的基础。在宫廷的特别赞助下,到公元18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体育运动形式。今天的相扑比赛,是在一个4.55米、四周不围绳索的比赛台上。比赛开始时要举行 “热身仪式” 。两个相扑手相继进入赛台,互致敬礼。举行仪式时,他们用水漱口 “以清洁灵魂” ,然后举起双手,掌心向外,表示没有携带或隐藏任何武器。最后,相扑手向四处洒盐 “清洁擂台,避免受伤” 。洒完盐,相扑手蹲下身子,怒目对视,作出击前的准备。随后,经过五六次冲击的假动作,相扑手才正式交锋。一个相扑手把另一个逼出比赛台圈外,或者使对手身体的任何一部分 (脚除外) 触及地面时,这个相扑就算胜利。一般每一回合只需30秒至1分钟。这种运动看起来简单,但事实上却包括70个复杂的招式,日本人称为 “技” 。所以,即使是成名的相扑专家,也必须经常坚持锻炼,才能熟练地掌握相扑的 “技” 和防卫手段,保住自己的头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