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石经分类:【传统文化】 ①刻于石碑之儒家经典。始于东汉迄清代,举其要者,凡七次。(1)汉石经。熹平四年(175)始刻,又称“熹平石经”。由著名书法家蔡邕用隶书一体书写,因称“一字石经”。刻《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据《隋书?经籍志》),立洛阳太学前,现存残石。(2)魏石经。刻于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8),又称“正始石经”。用籀、篆、隶三体书写,因称“三体石经”。刻《尚书》、《春秋》及《左传》半部,仍立洛阳太学前,现存残石。(3)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始刻,开成二年(837)告成,因称“开成石经”。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焚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经,立长安国子监。现石碑基本完好,存西安碑林。(4)蜀石经。后蜀广政元年(938)始刻,广政二十八年(965)完成,因又称“广政石经”。刻《孝经》、《论语》、《尔雅》、《易》、《诗》、《书》、《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十经。经文据“开成石经”,增入古注。刻石立成都古经堂。以上四次刻石,因在雕版印刷普及之前,书籍难得,传抄常有讹误,刻石为经文提供范本,方便学子抄录、校正、阅读,影响较大。(5)北宋石经。宋仁宗时用隶、篆二体书写,因又称“二字石经”。(6)南宋石经。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宋高宗时刻。(7)清石经。清代乾隆年间刻。关于石经研究,如源流、文字、考释等,有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八《经说》、清代顾炎武《石经考》、万斯同《石经考》以及近人马衡《汉石经集存》、张国淦(gán赣)《历代石经考》、可供参考。②佛经亦有刻石者。如著名的房山石经。见“房山云居寺石经”。 因原藏于房山区云居寺南塔下和石经山藏经洞内,又称“房山石经”。石经最初是隋代云居寺开山之祖慧思法师鉴于南北朝时期灭佛教训,发愿刻经于石,以便收藏传世。慧恩之后,其弟子历代相传,到明朝末年方中止,前后历时近千年,刻经书百余部,经板万余块。早期石经均藏于石经山上藏经洞内,经洞共分九个,上下二层排列。其中最大的雷音洞,洞前有门窗,洞中有四根八棱石柱支撑,柱上布满佛像,共1054个,又称千佛柱。慧思大弟子静琬最初所刻的146块经板就藏于此。后因山上洞内藏满,经板改藏云居寺南塔下。石经被称为“国之重宝”,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从书法艺术看,反映隋唐以来的各代书风,受到书法界的普遍重视,其经文背面有题记,又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道教类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首刻石经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奏求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使蔡邕自书于碑,刻之,立于太学门外,计有《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后称“熹平石经”。其后,魏正始年间、唐开成年间、北宋、南宋及清乾隆年间,均曾刊刻石经。其主要目的在于统一、订正经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