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建民俗的主要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福建民俗的主要特征分类:【中国民俗】 纵观福建民俗文化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鲜明的历史脉络和特征。原始时期,先民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祈延生命和敬仰神灵的生活习俗。在原始宗教热烈的氛围中,这些习俗无不刻上时代的烙印而留下淳朴和原始落后的真实面目。进入阶级社会后,八闽大地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传统封建礼制习俗之外,间或还有一些早期的、区域的民间传统的古老习俗在与之并存和争斗。于是在历史风俗画卷的长廊上,就留下了扩张与替代,渗透与融合以及流传、嬗变、更新或者消亡的斑斑点点。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劳作,从生命礼俗到家庭村落,从民间宗教到语言艺术,各个方面的有关习俗无不体现了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发展、变革和进步的历史轨迹,无不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福建民间习俗深厚的文化内涵。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日益昌盛,福建民间的各种风俗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了一些古老而又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习俗在一些地方得以继续流传之外,其余更多的则赋予新时代的新风俗和新内涵。 发展至今的福建民俗文化主体是由多元构成的,这是福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这之中,除了早期的闽越土著等民俗文化之外,还有根深蒂固的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主导作用。无须讳言,几千年来汉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构成今日福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基石。汉晋以来,随着中原汉民族的大量南下、定居和不断繁衍,福建地区早期的闽越文化习俗逐渐式微或发生嬗变,其影响力逐渐缩小乃至消失。与此相反,强大的汉民族文化和习俗却以排山倒海之势快速传入并扎根于八闽大地,经过几千年的广泛传播,最终成为现代福建地区民俗文化的主体。除此之外,随着海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唐宋以来直至近现代,福建地区的民俗也开始吸收一些国外的文化和异域风俗。如唐宋时期婆罗门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古基督教等文化习俗对泉州等地民间的影响,有的至今仍有遗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福州屏山出土的一块唐代石碑,这块残碑记载了当时高层官吏在福州北郊辟马球场和踢马球活动的一些情况,是国内罕见的记载唐代踢马球体育运动的珍贵碑刻。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的社会风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俗文物。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各地司空见惯的麦当劳、肯德基、迪斯科和西服、牛仔裤等东西,也强烈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固有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冲击。此外,福建各地的畲族、回族、满族和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民的传统文化习俗,长期以来对福建社会的民俗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如闽南漳州等地流传的戴文公帕和手抓面等习俗,可能就是由当地早期穆斯林的有关习俗演变过来的。传统与开放,封闭与交流,最终形成了福建民俗文化复杂多元和多姿多彩的特征。 福建民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个地区民俗文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相对的独立性。以现代福建各个区域的民俗文化流传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不少差异。以福州方言区为中心的闽中地区,以闽南方言区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以闽北方言区为中心的闽北地区,以闽西客家方言区为中心的闽西等地区,它们之间除了因方言方面的障碍而影响语言交流之外,同时由此引发的文化交流障碍在民间戏曲艺术等方面更为明显,如闽剧、评话在闽南等地并无市场,同样,南音、高甲戏等闽南戏曲艺术在福州等地也无法流传。与此相关联的一些习俗自然地也变得各不相同,差异明显。除此之外,各地在民间宗教信仰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同样也存在不少差异而显得区域性色彩浓厚,如闽中等地民间大多信奉临水夫人陈靖姑,闽南等地则主要信奉保生大帝和清水祖师等民间神碉。在饮食居住习俗等方面,各地的区域性文化特征也比较明显,如闽中和闽南、闽西等地的居住结构和有关习俗就不尽相同。广泛流行于闽南、闽西等地的土楼、圆楼,在闽中各地无迹可寻,这些地区民间的一些居住禁忌等也存在许多差异。在饮食习俗方面,各地的区域性差异同样比较明显,如闽中民间喜甜食,闽西等地则好辣;闽南民间的饮茶习俗比较讲究,而福州民间则稍逊一筹,等等。当然,这些相对独立的区域民俗文化的存在,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影响福建民俗文化的融会与贯通,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起到了维护和保存地方民俗文化的作用,为丰富福建民俗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福建民俗文化是一种长期根植于本土的乡土文化,但它却不是一种封闭的地方文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当代,除了广泛吸纳海内外有关文化习俗之外,其向外传播交流和沟通乡情的作用也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宋元明清以来,福建民俗文化不但通过海外交通和各种文化交流传播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同时更通过大量的闽人入台而广泛传播到台湾各地。如今居住在台湾的闽人后裔为数众多,他们不但寻根认祖,认同中华文化,同时许多人还积极传播福建地方民俗文化,为闽台文化交流和祖国的统一做出贡献。闽南民间广泛崇拜的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神碉在台湾民间影响广泛,至于家喻户晓的妈祖信仰,更是广大台湾民众崇拜的重要神碉。台湾各地妈祖庙多达千余座,每逢妈祖诞等祭祀日,许多台湾民众都要绕道香港乃至直航湄洲岛,到湄洲祖庙烧香祭拜。妈祖崇拜和各种民间祭祀活动已经成为闽台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民俗内容。近些年来,马祖和福州马尾的“小三通”,也是以马祖同胞回乡祭拜水部尚书等民俗活动为契机而开展的。时隔50多年,当马祖同胞首次乘船直航福州,抬着水部尚书的神像来到福州尚书庙进香祭拜时,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两地人民的乡情和亲情通过这些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达到新的契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福建民俗文化对台湾民间深入持久的影响以及闽台两地长期的社会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同风共俗,是构成福建民俗文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几千年来福建各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民间传说等,无不充满浓郁的乡土特色而引人入胜。以福州地区为例,除了有关习俗之外,各种俚谚俗语和方言,如“鼓楼前拾柴配”、“拆观音堂补五帝庙”、“小鬼未见大猪头”以及“车车转”、“铁铁硬”、“活跳跳”等,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味,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乡情乡思。至今依然保留的一些地名,如南台、洪塘、祭酒岭、钱塘巷、鸭姆洲、泛船浦、番鬼巷等,也能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至于近代前后福州鼓楼前、中亭街、南台的许多杉木行、鱼市街、丝绒店、药店、炭店、典当、钱庄乃至走街摇铃的牙医和敲碗吆喝的卖鱼丸声等,如今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境地,新生活带来的新习俗让芸芸众生乐此不疲。一些往昔的旧习俗如今已不再流传,只有在人们追忆往事时才又展示出一幅幅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的乡土风情画卷。福建古称“海滨邹鲁之乡”,八闽山川毓秀,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许多久居海外的离乡游子对故乡风土人情充满难以名状的眷恋之情。一声乡音,一碗鼎边糊,可以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思和乡恋。对故乡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描述,除了学术研究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可以借此沟通许多海外游子的乡情,而这种特殊的乡土恋情,又是维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根纽带。 台湾同胞到泉州天后宫进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