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称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称谓

分类:【传统文化】

人际交往中的称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礼节,但以中国人的称谓礼节最为复杂,最为微妙,最有特色。上下之间、长幼之间、平级平辈之间、亲疏之间、远近之间以及各种盘根错节、转弯抹角的关系之间,都有一套一套的称呼,至于谦称、尊称、名讳等,就更令人感叹其中大有学问。如亲戚之间的称谓,就令人叹为观止,父系的祖父母(爷爷奶奶)、伯叔姑母、堂兄弟姐妹、侄儿侄女、孙儿孙女,以及侄儿媳妇侄女婿等; 母系的外祖父母 (外公外婆)、舅舅姨母、表兄弟姐妹、外甥外侄、外孙外孙女,以及外甥媳妇外侄女婿等,而这些区别在西方民族许多都不存在。在家庭内部,由于兄弟姐妹,男婚女嫁,于是又产生了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女婿媳妇、姑嫂妯娌、连襟舅子等。而在此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关系网以及种种称谓,恐怕要专门家才能说得清楚来龙去脉。而称谓的实际运用,更是一套学问。一个称谓,可以将疏远的关系拉得很近,也可以将人拒于千里之外,这就是今人所谓 “关系学”。一般而言,古人的称谓有两大特点: 一是家庭味浓厚,二是官味浓厚。家庭味浓厚,如 “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家庭称谓很自然地在官场、民间的各类社交场合广泛使用,朋友之间 “称兄道弟”,同姓之间寻根攀亲,商家称顾客为 “衣食父母” (称 “上帝” 是舶来品),百姓称知府知县为 “父母官”、“大人”、“太爷”,大臣称君主为 “君父”。这自然有 “真真假假” 之嫌,但更重要的是,古人是想把冷冰冰的社会关系融化在家庭的脉脉温情之中。官味也很浓厚,官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之高,堪称世界一绝。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皇帝及其各级官员是社会的统治者,与之相对,士农工商,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巨商,也只是被统治者,古代叫作 “民”。简单地说,官就是贵族,贵族就是官,而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制度 (类似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又给平民提供了进入官场和贵族社会的机会。因此,在古人心目中,朝廷命官就是人生的最高荣耀,不但自己荣耀,而且祖宗也跟着荣耀。这就是所谓 “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称呼某人的官衔或官方授予的荣誉,哪怕是有名无实的虚衔,都是一种尊敬和恭维。不但对活着的人,即使对已故者,称呼其官衔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如称杜甫为 “杜工部”、李白为 “李翰林”、韩愈为“韩吏部”、司马光为 “司马温公”、王安石为 “王文荆公” 等。从称谓就可以看出中西价值取向的差异: 西方民族注重个人的独立,尽可能使亲戚关系淡化,使社会关系简化,“先生” 加上 “女士”,两个称呼就可以叫遍世界;而华夏民族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尽可能使亲戚关系密切化,使社会关系微妙化,因此在称谓上做出了一篇篇奇妙的文章。有趣的是,尽管现代的有识之士深感这一传统有革新的必要,国人却反响甚微。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是面对中国人,只要你以 “先生” 或 “女士” 相称,就在无形中同对方拉开了距离。

父亲:当阳等地称爹、大大,或按父亲在兄弟中的排行称大爹、二爹、幺爹等。有的继父被称为“大大”。

母亲:称妈,有的家庭因养儿艰难,算命认为母子(母女)相克,则改称为“幺幺”,当阳一带也有收养别人的子女称养母为“二”的。

外公外婆:当阳等地称为“嘎嘎”(gāgā),外公称“嘎(gā)公”。

姨:当阳等地称“油”。

祖父:称“爹爹”,爹爹的父亲称“爷爷”,“爷爷”的父亲称“太爷”。

祖母:称“婆婆”,婆婆的母亲称“太太”,“太太”的母亲称“祖太太”。

山东地域面积较广,各地家族间的称谓有许多不同,还有着书面、口语、当面和对人的许多差异:

子女称父亲,书面或对人称“家父”、“父亲”、“老爹”、“老爷子”、“老爸”,当面叫“爹”、“大”、“达达”,鲁东山区多称“爷”,近年通行叫“爸爸”。

子女称母亲,书面或对人称“家母”、“母亲”、“老太太”、“老妈”,当面叫“娘”、“娘娘”等,近年通行叫“妈妈”。

称祖父“爷爷”、曾祖父为“老爷爷”、高祖为“老老爷爷”、“太老爷爷”。

称祖母为“奶奶”、“婆”、“嬷嬷”,青岛地方称为“妈妈(m?)”,称曾祖母为“老奶奶”、“老妈妈(m?)”,称高祖母为“老奶奶”、“老老妈妈(m?)”、“太老奶奶”。

父之兄,书面称“伯父”,当面称“大爷”(根据其排行,冠以数词,如“大爷”、“二大爷”、“三大爷”等),或称“大大”,或称:某爹(“大爹”、“二爹”等),或称“伯伯”。荣成地方则俗以冠其小名或外号称呼,如“六儿(小名)伯”、“和尚(外号)伯”。

父之弟,书面称“叔父”,当面称:某叔(“二叔”、“三叔”、“小叔”等)、“叔叔”,或称:某爹(“三爹”、“四爹”等)。莱阳地方称叔为“达”,若父辈兄弟很多,则称最小的叔叔:某达(如“五达”)。

伯父之妻,书面称“伯母”,当面称“大娘”,称“大妈”,称某娘(如“三娘”、“四娘”等)。荣成地方称“母”,且在“母”前加小名或外号,如“六儿母”、“和尚母”。

叔父之妻,书面称“婶母”,对人称“婶子”,当面称“婶”,称某娘(如“三娘”、“四娘”等)。莱阳地方称最小的婶为“小娘”。

姐妹,统称为“姊妹”,当面称“姐姐”、“妹妹”。

兄弟,统称为“兄弟”、“哥们”,当面称兄为“哥哥”,或因排行,称几哥(如“大哥”、“二哥”等),称弟为“兄弟”、几弟、老几(如“三弟”、“老四”等)。

祖父称子女,为“孩子”、“小的们”。称子曰“小子”、“小厮”、“儿”、“儿郎”,称最小的儿子为“老生儿子”;称女曰“闺女”、“?儿”、“丫头”,称最小的女儿叫“老生闺女”。称儿媳妇,对人称“儿媳妇子”,当面叫“他嫂”、老几家的(如“老二家的”)、老几屋里的(如“老四屋里的”),生孩子后有时则叫:小谁谁他妈、小谁谁他娘。

兄弟之子女,兄弟姊妹妯娌都称之为“侄儿”、“侄女”,出嫁之姊妹则对人称“娘家侄”、“娘家侄女”。

在家庭中小辈对尊长不得直称其名。在农村,旧时夫妻间必唤“某某(孩子名)爸”或“某某(孩子名)娘”。村里同族人见面,不叫名字而以辈分称呼,如叫阿公、阿爷、大伯、二叔、三哥;叫阿婆、二婶、大嫂、姑姑等。对亲戚长者也不得呼其名,如称舅舅、舅娘、姑夫、姨娘等。如是同辈的族人或亲戚,则呼其名。因地区和居民来源不同,称谓各异。其主要称谓,现分述于下:

父亲,普遍称阿爸、爸爸。亦称阿叔、阿大。妻子称丈夫之父为阿爹,现通称阿爸。

母亲,通称阿妈、妈妈、妈,亦有称阿婶。继母也称阿婶。

祖父,通称阿爹、爷爷。

祖母,通称奶奶、阿娘、阿婆。

祖父之父母,通称阿太。

夫,通称老公、孩子他爸或直呼其名。

妻,通称老婆、老安、屋里、孩子他妈,或直呼名,现亦称爱人。

兄,称阿哥、哥哥,亦有以兄弟排行称老大、老二,或直呼其名。

弟,称阿弟、弟弟,或叫老二、老三,或直呼其名。

媳妇,现多为直呼其名。

母兄弟,通称舅父、舅舅、娘舅。

母之姊妹,称姨母。

母兄弟之妻,称妗娘、舅母。

外祖父,通称外公。

外祖母,通称外婆。

妻之父、之母现随妻子称阿爸、爸爸,阿妈、妈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彼此间一般人际交往,称年龄大的中年人为某某叔、某某伯、某某婶,年长者称为老人家、阿婆。还有一种习惯称谓,即以小孩的称谓为称谓,如邻居小孩的祖父,大家不论辈分,通称阿爷。

在金华,旧时夫尊妇卑,夫妻间不唤名字。正规者,妻称夫为老爷,雅称官人,俗称老公;夫称妻为夫人,雅称孺人,俗称老婆、内客、内家。妻称夫之父为爷爷,夫之兄为大伯,夫之弟为阿叔,夫之姐妹为姑妈,夫之嫂为大妈,夫之弟媳为阿婶,夫之姐丈和妹夫都为姑丈。儿辈称父之兄弟为阿伯、阿叔,父之姐妹为姑妈、阿娘。阿伯、阿叔之妻为阿婶,姑妈、阿娘之夫为姑丈,父之阿伯、阿叔为阿公,父之阿婶为阿婆,父之姑妈为姑婆,父之姑丈为丈公。夫称妻子父母为丈人、丈母,妻之叔、伯为叔公、伯公,妻之阿婶、伯母为叔婆、伯婆,妻之姑为姑娘。

在绍兴,亲属的称谓,祖父叫爷爷,祖母叫娘娘,父亲叫爹爹,母亲叫姆妈。媳妇要以低一辈的身分称呼丈夫之亲属。现在,媳妇可跟丈夫一样称呼其亲属。

在社交礼仪中,旧时民间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并编成顺口溜:

称人尊长与卑幼,一概俱是“令”字称。

自称家长用“家”字,别人都要加个“尊”。

“贤”字是对他人用,自己称“愚”理方顺。

彼以“贵”来我用“敝”,彼贵我贱方为文。

意思是互相攀谈时,凡问对方姓名总是贵姓或尊姓大名;问年龄则问贵庚或高寿;回答问话时先有自谦之词,如答问姓名,则称敝姓×,贱号×,或小弟或愚兄姓×名×。如问别人长辈的名字,则说请问令尊或令翁大人台甫;回答是,家父或家严、家尊、家君、他老人家;在×字辈上,上边是×字,下边是×字,忌直呼其名。如已去世,则称令先尊或令先君,回答是先父或先考;问母亲称令堂和尊堂,已去世的称令先堂,回答是家母或家慈,已去世的称先妣或先母。

以此类推,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分别为令兄、令弟、令姐、令妹。自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称同辈人妻室的为尊夫人,令嫂,自称敝房内或贱内。称别人子女,男孩为令郎、公子;女孩为令媛、千金。自称男孩为小儿,女孩为小女。

此种民间社交称谓如今在青年人互相交往中就大为简化了。许多词令已逐渐消失。1949年后,一度无论长幼一律称“同志”,现在又恢复称先生、小姐,也有把“师傅”作为普遍的尊称的。

民间交往中的称谓,因地域方言的差别有所不同。如称呼老人,对男性,苏南人一般称老公公、老阿爹,苏北人一般称老大爷、老人家;对女性,苏南人称好婆、阿婆,苏北人称大娘、奶奶。一般均不能直呼老头子或老太婆,否则即是不尊重。在苏北海州一带方言把“老人家”音变俗成为“朗人”。徐州一带称父亲为“大大”,死后哭“爹”,在苏南就没有这样的称呼。

在平辈中间,对男人,在苏北通称“大哥”或“小哥格”,在苏南通称“阿哥”、“兄弟”。对已婚女人,徐州称婶母为“新婶”,对嫂子称“新嫂子”,有的到老也带个“新”字。一般通称“大嫂”,苏南通称“阿嫂”或“嫂嫂”。对未婚的女人,苏北通称“大姐”或“姑娘”,苏南称“阿姐”、“阿妹”。把未婚的女子称“大嫂”、“阿嫂”,最为忌讳。

对小辈的称呼中也各有异。江南如上海称男小囡、女小囡,苏州称男小倌、女小倌,无锡称男佬小、女佬小,各不相同。通常问讯说“你家有几位少爷?几位小姐?”算是“打官话”了。苏北一带泛称小孩子叫“细小的”、“细的”,又称“小伢子”、“小宝宝”,或亲热地直呼“乖乖”、“娇养的”。苏南一般称儿子叫“伲子”,女儿一般称“囡圄”或“丫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