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凭证。《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先秦已有之。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多作成动物形。常作虎形,故称虎符。现存最早符是战国时期的。秦、汉时符仍多沿用虎符形式。符除用铜制外,也有用金、玉、竹、木制成。

亦称“符信”、“符契”、“符书”,朝廷用以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孙子兵法?九地》: “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战国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世传为美谈。汉文帝时,“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 《史记?孝文本纪》),沿用不衰。魏晋南北朝时,中央机关官僚给下级官僚的文书,如系非直接隶属关系的用 “符”。隋唐时期,中央和各地方机关中,上级对下级所行文书亦称 “符”。宋以后废除。

即“符卷”、“符使”秦汉时皇帝传达重要命令或征调兵将及通过关津时使用的凭信,以金玉、铜、竹、木等制成、交验符合后方得行动。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客未布吏而与贾,赀一甲。可(何)谓‘布吏’? 诣符使于吏是谓‘布吏’”此谓之“符使”。《居延汉简甲乙编》三三二?一二“从第一始大守从第五始使者符合乃”此为做为通行凭证之“符”。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颜师古注:“符为诸所合符以为契者也。”文帝三年(前177)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汉代皇帝发兵通常使用虎符。

多在黄表纸上用朱砂等书写或绘画,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符水,是在水中画符或燃烧纸等成灰溶于水中服用,采用这种方式的人大多是为治病;另一种是贴在某一地方,以驱除邪气。如家中的婴儿夜间号哭,家里人就要在街上贴一纸条,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还有将符贴在胸前或内衣上,出门在外以保平安。小儿受到惊吓后,往往出现不饮不食、昏睡不醒的现象,民间俗称“掉魂儿”,须要把魂叫回来。“叫魂儿”的办法就是到杂货铺请(即买)一张“跑马儿”,把马四只腿间的空白纸剪下,意思是马可以跑起来了,然后在灶王神位前烧香,把跑马儿供上。由母亲拿着孩子的小衣服在屋内或院内叫着孩子的乳名:“菖菖随娘回家喽!”走一遭后,回屋把小衣服盖在昏睡的孩子身上,并说:“菖菖回来了!”孩子的爷爷或爸爸也拿一件小衣服到街头或孩子爱玩的地方如法“叫魂”。

除此方法外,还有用纸书写一段有方术特征的咒语,到处张贴。如遇有流行病或是邻居丧事,还要为孩子背上系红布,以避疫祸。符这种形式到现代又演变为各种造型独特的装饰物,人们称它为护身符,有的是从寺庙或道观中请(或称“求”,即买)的;有的是祖传下来的宝物;有的是亲人为远出他乡的人亲自制作的吉祥物;还有的是恋人分别后的信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