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筑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筑圩

分类:【中国民俗】

皖北农村,一马平川,为防御外力入侵村庄,历来就有在村庄周围挖壕筑圩的习惯。圩寨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原村庄四周掘壕建墙,围墙四角建碉堡;另一种是选择村庄附近易守难攻的地势,掘壕垒墙建寨,一旦发生动乱,村民进寨抵抗和避难。圩寨或由一个家族组成,或由多姓家族联盟而建。在寨内,生活、防御设施一应俱全,几乎就是新的村社共同体。后来这些圩寨也都成了新的村庄,故淮北地区以圩寨命名的村落比比皆是。

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兴起,时因各地方军备简单,百姓为保护自己,纷纷筑寨防守。据新编《涡阳县志》记载,清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年),皖北白莲教起义,圩寨为当时抵御进攻的屏障。道光末年,豪绅们为防止饥民抢粮,也筑圩自固。咸丰三年(1853年)初,捻军于皖、豫间起义,太平军渡江北上攻克亳州。清政府谕令“各省行坚壁清野法”。亳州绅士韩睿、李英才等68人承官府旨意,在城南筑圩寨31处。咸丰七年(1857年)春,河南夏邑、永城县及安徽太和、阜阳、蒙城、宿州、风台等地始筑圩寨防捻军。

在广大淮北农村,为坚壁清野之计,村与村之间自动联合,数十个村庄结成一个大的团体,称为“连庄会”,守望相助,为此闾社得以保全。联庄会是以地域为纽带,以村为组成单位,将共同地域内的村庄连成一片,相互支持合作,其性质属于地域性的军事结社。各村庄设庄长一人,大锣一面,火枪一杆,每夜逐户轮流打更巡视。遇警,则放枪为号,声达邻村,随放枪接应,共相援救,虽有盗贼,立时擒获。又分四乡为八方,以便稽查。每遇农隙之时,联庄传谕八方,保什庄长依期演枪,如违者要遭责罚。庚子事变,联庄会再起,旋即烟消云散。

皖西与皖南,靠山筑有山寨,平原筑有圩寨,团练与寨、堡相结合,形成一股重要的地方和村落的保卫力量。当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皖西民寨蜂拥而起,保卫家园。南宋时,创建空山、燕家山、金刚台三大寨,嵯峨山、鹰山、什子山等21个小寨,无事则耕,有警则御。

刘老圩坐落井王乡启明村,占地150多亩,为淮军将领刘铭传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圩的东、南、西、北有宽约15米的护圩壕沟,圩内设有火药库,名曰“子药楼”,另有更楼、岗亭、碉堡等防御设施。圩内房屋300余间。民国27年(1938年),肥西境内盗贼蜂起,打家劫舍,攻无不克,周围的圩子被攻破,刘老圩却与千余匪众相峙月余,安然无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