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学毕业。先后在燕京、北京、清华、西南联大、华西、齐鲁、江南等大学任教。1950年参与创办香港新亚书院。1965年辞职赴吉隆坡任马来西亚大学教授。1967年定居台湾。著述甚丰,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政治之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通义》、《四书释义》、《人生十论》、《中国现代学术论衡》等。作为现代新儒学派的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泉源,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二是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症候,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他反对近代以来历史研究中的传统注释、宣传革新和科学考订诸派,认为他们都不曾真正理解把握历史学家的真正责任。他认为,历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历史精神》)“所谓民族精神,乃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始有的一种精神,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是历史精神。” (同上书)历史是一种生命,史学是生命之学。生命是连贯的,不可能由半中间切断,故历史学家当凝合过去未来为一大现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它在本源上并无不足。“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虽发达,可是对历史文化,对人生经验,我认为有些处仍是及不到中国。”(同上书)“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自存了。”(同上书)中国的出路即在光复我们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生命。 钱穆钱穆(1895—1990),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思荣,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用过公沙、梁隐、孤云等笔名。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亚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博士。钱穆幼年立志学韩愈,做大学者,曾就读于常州中学壹中班,南京私立钟美中学。1912年为谋生计,任教于无锡的小学。 钱穆1895—1990现代学术史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华西、齐鲁、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后定居台湾。毕生致力于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重考据,又重义理,治学严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十分自信与爱护” 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又同时宽大肯接纳”。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秦汉史》、《国史大纲》、《四书释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薪学案》、《阳明学述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钱穆钱穆 (1895—1990),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思荣,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用过公沙、梁隐、孤云等笔名。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亚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博士。钱穆幼年立志学韩愈,做大学者,曾就读于常州中学壹中班,南京私立钟美中学。1912年为谋生计,任教于无锡的小学。 钱穆中国哲学家。1895年生,1990年去世。江苏省无锡人。1913年毕业于无锡中学,任小学教员。1930年被聘为燕京大学讲师,次年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1年主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所工作。后在云南大学、江南大学任教。1949年去香港,参与新亚文化书院的创办工作。1965年辞去新亚书院的工作到吉隆坡、马来西亚讲学。1967年定居台湾省,并在台湾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任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