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筒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筒车

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传统的汲水浇田设施。流行于甘肃、河南、河北等地。以水力驱动,将低处水引向高处农田。明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一《水利》中记有:“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坡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即指此物。筒车轮之大小,出筒之多寡,要视岸之高低,水流缓急而定。最大者,其轮径达七、八丈,车有大小,水势有缓急,故灌田亦有多窖,一轮灌田多者两百亩,最少也有数十亩。

又名“水轮”、“机轮”、“水转筒车”。灌溉机械。唐时已有,以竹木为之。宋代使用更为普遍。其形制为一大型立轮,轮周斜置若干小筒,用轴架立水中。其下部部分没入水中,上部高于河岸。水激轮转,小筒盛水而上,转过顶端自动泻水于名为天池的槽内,流向田间。其后又有高转筒车,高或达10丈以上,上下架木,各竖1轮,径可4尺。下轮小部分没入水中。轮周两旁高起,其中凹下若槽以受筒索。索用竹制,均排三股,通穿为一,随车长短,如环无端。索上相离5寸;置尺余长竹筒1个。随索列次,络于两轮之间。复于两轮筒索间,架木制平底行槽,上与二轮相平,以承筒索之重。轮转筒上,带水而上,倾水复下,循环不已。亦有不以水流,而用人畜力转动者。沈辽《水车》诗曾盛赞之:“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

古代壮族地区农田水利灌溉工具。即用竹子为支架编成大圆轮,在圆轮周围系上若干竹筒,将园轮置于江流溪涧中,使水浸至轮子下部,流水冲激园轮转动,竹筒就连续不断地依次吸水提至高岸上水渠中,分流入田灌溉。这一工具于唐宋时已经出现。在岭南丘陵山区。宋人张孝祥《过兴安呈张仲钦》诗云:“筒车无停轮,木视着高格,粳?接新润,草木丐余泽。府公为霖手,号令行顷刻。愿持一勺水,敬往寿南伯。”说的就是当时筒车提水的情况。据《凤山县志》载,民国年间,当地壮族农民在红水河架设的筒车达150多架,可灌农田近900亩。此种筒车至今桂西北农村仍有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