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筝分类:【传统文化】 拨弦乐器。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木制音箱长方形,面上张弦,每弦有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按五声音阶定弦。《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急就篇》3:“竽瑟空侯琴筑筝。”注:“筝,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唐宋时教坊用筝13弦,唯清代乐用12弦。以寸余长的骨爪拨奏。近代筝为16弦。后增至18弦、21弦、25弦,能转12个调。适合于独奏、伴奏和合奏。古有弹筝、 筝,今均失传。 中国拨弦乐器。东汉刘熙《释名》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见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其形制为扁长方形,底板平直,上开设两个出音孔;面板为弧形,上面排列着数量不等的琴弦,每根弦都用 一个柱码支起。整个筝体即是一个共鸣箱。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演奏时将其放置于支架上,左手抚弦,右手弹奏发音。 筝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一文。说明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故有秦筝之称。有人认为筝起源于一种名为筑的击弦乐器,后又受到瑟的影响。筝在汉、晋以前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来为15弦和16弦,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音域达四个八度。筝弦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试制出利用机械变音装置进行快速转调的变调筝。 筝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右手主要有托、劈、勾、剔、摘、撮、摇等;左手主要有吟、颤、揉、按、滑、泛等。筝既常用于合奏、重奏和伴奏,也是非常优秀的独奏乐器。由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筝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以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为特色的地方流派,并造就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和乐曲。筝也曾影响亚洲其它国家音乐的发展。它于唐代传人日本,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另外朝鲜的伽?琴据认为也源自中国筝类乐器。 古老的拨弦乐器。古时称“秦筝”、“古筝”。因发音“筝筝”有声而得名。筝身木制。最初仅五弦,经几千年沿革,先后有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弦等形制。演奏时,右手的大、食、中三指拨弦。左手或按或揉来变化弦音的强弱、音色等。右手的拨法也很多,如托、劈、挑、抹等。筝可以奏出和弦音。它的音色苍劲有力,又柔婉抒情。筝在秦以前即已流行。无论在民间还是宫廷,筝始终是雅俗共赏的重要乐器。唐代李白、白居易等许多大诗人都写过咏筝的诗。筝在现代,经过改制,分别有十九、二十一,二十五和二十六根弦,因而更富于表现力。 蒙古语称为“牙土罕、牙托葛”。蒙古族弹拨乐器,自中原地区传入。 《元史?礼乐志》中云:“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元朝宫廷宴乐以及天乐署、云和署“崇天卤簿”中均用之。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其构造与汉族古筝大体一致。琴长1.56米,宽22厘米,高5厘米,柱间弦长1.10米。多为十弦或十二弦,亦有十三弦。演奏技法有劈、挑、勾、撮、拈、扫等。曲目主要为民歌,也有少量独奏曲,如《阿斯尔》、《荷英花》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