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管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管子分类:【文化精萃】 战国时齐稷下学者的论文总集。托名齐管仲所作。其中也有汉代附益部分。共24卷。原本86篇,今存76篇。从体裁上分为《经言》、《外言》、《内言》、《区言》、《短语》、《杂篇》、《轻重》、《管子解》八类。内容博大精深,几乎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等各个领域。《牧民》、《形势》、《权修》、《乘民》等篇存有管仲遗说,集中体现其政治思想。《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篇幅较多的著作,为《管子》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生产、分配、交易和财政等方面均有论述。《心术》、《白心》、《内业》等篇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精气说,保存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以“水”为万物根源的思想。《度地》篇讲水利,《地员》篇论土壤。注本有唐房玄龄(今皆认为尹知章)注的《管子注》、清戴望《管子校正》和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啭《管子集校》等。 ①即管仲。②书名。旧题管仲撰,实为一部从战国到汉初各家学派零散著作的汇编。刘向定为86篇,今本10篇有目无文,实存76篇。全书分《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轻重》、《管子解》8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反映道、阴阳、法、儒、兵等各家思想,为研究先秦各学派思想的重要史料。 战国法家名著。出自齐国稷下学者之手,托名管仲所作。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少年时贫困,后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曾以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得胜,即是齐桓公。齐桓公强迫鲁国囚禁正在避难的管仲,同时任命大夫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辞谢,却竭力推荐管仲,认为管仲有雄才大略,齐国要想称霸中原,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出任宰相后,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多次主持诸侯的盟会,停止了诸侯之间的战争,并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打败了周边夷狄对中原的进攻,后人将其霸业概括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实际上是管仲的功劳。孔子就曾经感叹说: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人民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泽。要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会象夷狄那样披头散发,衣襟朝左边开了!”管仲是政治家,不是理论家,更不是所谓 “法家”,这顶帽子是后代学者给他戴上去的。《管子》非一人之手笔,也非一时之书,故内容庞杂,包括道、法、儒、名、兵、农、纵横、阴阳、五行等各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部综合百家的政治学论文集。其中题名为 《轻重》 的十六篇,多论国家财政经济问题,尤为现代学者所津津乐道。“轻重”是古代经济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 “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 的供求规律及其对策。但据马非百考证,这些篇目实际上出自西汉至王莽时代的学者之手,反映的是汉武帝以后国家对经济采取的干涉主义。原书有八十六篇,今本七十六篇。《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始将其列为法家。其第一篇《牧民》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最信奉的格言之一。 《管子》一书为管仲学派著述总集。主要收有管仲遗说和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士的著作,托名管仲所作。传说有389篇,现存《管子》为汉代刘向编定。原本86篇,亡佚10篇(有目录而无内容),实存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学术界有认为《经言》部分的《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为管仲遗说,《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记有管仲言行。其它各篇为战国中期至汉代中期的作品。其中《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有论者认为属宋 、尹文遗著。 《管子》内容较庞杂,涉及了自然和社会的众多领域,兼有道、法、名等多家学派的思想。主要思想倾向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相结合,礼法兼用,注重耕战,提倡“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在哲学上有不少精彩的思想: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管子?水地》)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较早论及“精气”问题,提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等观点,认为精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最细微之物,提出“凡物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精气说对中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深刻的影响,后来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如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等,都受其影响。《管子》还提出“天道”(自然变化规律)和“人情”(人的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的基本范畴,作为其政治、经济思想的哲学前提。在认识方法上,提出“静因之道”(《管子?心术上》),强调认识主体“心”的修治,以排除对客观认识的干扰,明确划分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界线,提出:“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同上)。在伦理思想上,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的命题。注重道德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礼、义、廉、?为“国之四维”(同上),是维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汉书?艺文志》将《管子》收入道家类,《唐书?艺文志》归入法家类。校注本有唐代尹知章《管子注》,清代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啭《管子集校》等。 ①即“管仲”。②书名。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此书托名管仲,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详考。西汉刘向编定为86篇,后逸10篇,今存76篇。计分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内容涉及于哲学、政治、经济、阴阳五行、兵学、农学等,其中《牧民》《修权》《立政》《君臣》等篇政治学说,《心术》《白心》《内业》等篇的哲学思想,《轻重》等篇的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注释有唐尹知章注,清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等《管子集校》。最近有赵守正《管子注译》问世。 吹奏乐器。分单管、双管两种。又有大、中、小之分。流传于山东省大部份地区。其前身为隋、唐以来盛行的筚篥(又名头管或笳管),早在北魏时开凿的云岗石窟第二期雕塑中已有大量吹管的形象。管中多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7后1),管口插一苇制扁形哨片,哨片有大有小,吹奏时常用更换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大管长约33厘米,中管长约24.5厘米,小管长约18厘米。是民间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之一。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两个8度又6度音,加键管能演奏12个半音。被广泛运用于民族乐队的合奏、伴奏和独奏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