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精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精气分类:【传统文化】 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易?系辞上》有“精气为物”的说法,《管子?内业》有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的说法,以精气为物、鬼神、生命及智慧的来源。汉代一些学者继承这种观点,着重用来说明生命现象。《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也有的用精气解释神灵,《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古代哲学范畴。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老子》中曾提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倍。”一般认为,这里已包含着精气说的萌芽。战国时期,精气说已很流行,它被人们广泛地用来解释各种精神的、生命的或自然的现象。但对精气说阐发较早而又较详的,要推《管子》中《内业》、《心术》、《白心》等篇。在这些篇章中,精气被看作是一种气,但它不是普通的气。“精也者,气之精也”(《内业》)。精气是气中精萃、精致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是气中精灵的部分。由于有精气的存在,气才变得有生气、有活力,“一气能变曰精”(《心术下》)。精气流行于天地之间,变化不已,神出鬼没,所以精气也称灵气。精气还被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的自然物质,而是自满自足、自行变化,并充满一切处所。精气“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处”(《内业》)。所以,精神又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小到不可分割,大到不可再大,都包含有精气。精气还“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内业》),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人也被认为是由精气产生的,这叫“男女精气合”(《水地》)。而且,“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内业》)。意指精气对于人的生命和智慧有决定性的意义。《庄子?秋水》说:“夫精,小之微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认为精为精细之义,属于有形之列。此后思想家一般都把精气看作是一种产生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气之精者。似指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而又通于神灵。《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高亨解:“精气犹灵气也。灵气不附于实物,而自成为灵物,是为神。”(《周易大传今注》)《管子》以精气为万物之本:“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於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於胸中谓之圣人。”(《内业》)以精气之极能通于鬼神。精气说对后世学者颇有影响,汉王充亦以“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 壮族关于万物、人类及其精神的本原的概念。这种思想概念集中地体现在张鹏展所写的《峤西诗抄序》中:“夫山川之精气为人,人心之精者为言,言之委婉成文者为诗,其发舒于人伦日月之间,为忠爱,为孝慈,为节义,为廉介,为恬适,胥足炳耀于山川,其精气不可掩也。”(见《广西壮族文学资料》)“精气”溢于山川宇宙之间,存于人体之内。“精气”经过漫长的变化发展才逐步成为人和人心。而人心的精气则变成语言,语言的精华则成为诗,这些都发舒于人伦日用之间,表现为忠爱、孝慈、节义、廉介、恬适,又全都炳耀于山川宇宙之中,无法掩盖其精气的本质。精气是天地万物、人类及其精神意识的共同物质本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