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索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索桥分类:【传统文化】 用藤索、铁索等架设在水上或空中的特殊桥梁。亦称“绳桥”。一般建在山高谷深、水势险急而河面比较狭窄的地方。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地山区常可见到。索桥用料有绳索、藤索、篾索、铁索等区别,其形制大同小异,大都以多条坚固的巨索跨越河床或山谷,两端在石柱或木柱上,巨索要并列平行,上铺木板或竹笆,拴系牢固,索桥两侧上方还需拉巨索以为过桥者的扶手栏杆。宋范成大《吴船录》称:“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河中,辇不固其根,每数十木做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足见索桥之险。 在溜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简易桥梁。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许多民族之中。多建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江河之上。其形制及架设方法是:在江河上同时架设几根粗大的索绳,两端固定好,上面铺拴上木板竹笆,两边稍高处亦架索为护栏即可。所用索具过去多为竹索、藤索,现已被坚固的铁索所取代。 也称悬桥、绳桥。在我国西南地区,索桥发展较早,许多峡谷两岸山崖壁立,谷下水深流急,不能立柱做墩架桥。古代人就发明了利用绳索做为桥。古代索桥种类繁多。以材料不同分为藤、竹、铁索桥;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单索、双索、三索、多索桥;根据不同通行方式分为溜索桥,即吊在索上溜,如现存四川威州的双索溜广桥;和直接在索上行走的桥,目前四川江油县仅存一桥;还有一种垂直面内高低各悬一索,行人手扶上索,脚踏下索,步行过的桥;过这些桥均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巧。目前存在较多的是多索走索桥、多索藤网吊桥和多索平铺吊桥。四川和云南是索桥的故乡,后来传入贵州、西藏。西藏的传统藏戏节(俗称酸奶节、雪顿节)就是为纪念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修铁索桥的大师唐东干布而流传下来。唐东干布是四五百年前,后藏昂仁寺中一个年轻的喇嘛。他为了在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上修桥以通行旅,沿江化缘,最后找到精通歌舞的七兄妹,演戏集资、集铁、集木。据传他共建铁索桥58座,木桥60座。至今不丹境内还有他建的铁链桥和小屋。 亦称“绳桥”,古代称之为“笮”,是在溜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洞门,然后用几根或十几根手臂粗的大竹索并列,束在两岸坚固的石柱或木桩上,上铺木板,桥的左右两方还牵有几根平行的竹索作为栏杆。以竹索为桥,是羌族传统建筑艺术,早在汉代羌人的笮部落即以建笮(即竹索)闻名于天下。如今尚可见横跨于岷江及杂古脑河交汇处的威州大桥,相传始建于唐代,长100余米,宽1.5米,南北共立24根大木柱,系上粗大的竹索,横架河面,以20根竹索为底,上铺木板,左右以绳为栏,可通行人车马。 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曾在成都建桥7座,其中之一便是笮桥。今温江县皂江唐代时就建有竹索桥,杜甫曾有诗咏曰:“伐竹为桥结构同,蹇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